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冻土区逐渐退化萎缩,冻土中封存的碳向大气缓慢释放,从而影响区域碳氮循环。我国是世界第三冻土大国,约有22%的面积被不同类型的多年冻土所覆盖。其中作为我国重要林业基地的大兴安岭地区分布着典型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其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势必会发生改变。因此,本文选取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典型森林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为研究对象,分析生长季(5-9月)不同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的环境因素。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区土壤碳库、氮库的变化情况,为研究冻土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落叶松、樟子松和白桦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且表层土壤(0-10cm)与下层土壤(10-20cm)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双峰”型变化规律,分别在6和8月达到峰值。各林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皆为上升-下降-上升。落叶松、樟子松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均在夏季较高,春秋季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大。白桦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夏季较高,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秋季高于春夏季节。(2)不同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在整个研究阶段(5-9月)存在显著差异。0-10cm层,樟子松分别与白桦土壤有机碳、落叶松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落叶松土壤全氮含量与白桦土壤差异显著(P<0.05)。落叶松、樟子松同白桦土壤铵态氮含量、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落叶松土壤脲酶活性与樟子松、白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10-20cm层,白桦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都显著高于樟子松(P<0.05)。白桦土壤全氮含量、脲酶活性分别显著(P<0.05)、极显著(P<0.01)高于落叶松。(3)垂直方向上,三种林型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都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入而不断降低。(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含量,蔗糖酶活性均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皆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磷、速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含量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影响最大(P<0.01),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影响较大(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