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苯教文献《纳苯十三部》是一本西藏那曲地区苯教婚姻仪式上吟诵的经文,收录于2009年版的《那曲文史资料选编——婚庆赞歌》(西藏人民出版社)一书附录部分。据史料记载那曲一带大致属于古象雄中和外的范围,且研究者指出位于阿里的穷隆银城和那曲尼玛县的遗址分别属于内、中象雄的中心。虽然对于“象雄三围”的具体地理范围存在诸多争议,但青藏高原一带普遍被认为是象雄文明的中心,且基于阿里和那曲等地区相继问世的遗迹和现存的苯教寺院表明,这一带曾处于象雄王朝统治范围、且盛行苯教。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象雄王朝逐渐向西收缩,而作为象雄主要宗教的苯教也因为佛教的大力传播而衰落,导致现今研究苯教和象雄文明的文献资料寥寥无几,但受佛教徒“重宗教、轻世俗”观念及那曲地区本身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影响,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婚姻礼俗中依然保留了独特的苯教仪式。因此本文以那曲地区苯教婚姻仪式上吟诵的经文《纳苯十三部》为依据,通过语文学的方法对文献进行注释的基础上,搜集佛苯相关文献印证苯教婚姻仪轨“纳苯”在史料中的记载和称谓,用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阐述具体仪轨的过程、现状和所体现的文化蕴意。最后,对《纳苯十三部》和佛教思想体系下形成的婚姻仪轨文献《新娘纳福七支仪轨吉祥文》进行了比较。根据《无垢光荣经》、《止贡教法史》和《格萨尔王传》认为“纳苯”可以解读为“婚姻仪轨的祭祀者”和“纳苯”这一特定的婚姻仪式。且在拉达克、阿里的普兰县、日托县及青海华锐等地发现“纳苯”婚姻仪轨的残存。最后在《纳苯十三部》和《新娘纳福七支仪轨吉祥文》的对比之后,认为《新娘纳福七支仪轨吉祥文》是在苯教婚姻仪轨的基础上加入了佛教的众神及其理念,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婚姻仪轨。这些研究有助于还原藏族原始宗教的面貌,挖掘文化中的多元元素,即早期藏族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和文化渊源等问题,也可以成为“佛教苯教化”和“苯教佛教化”在民俗文化上的文本载体,且以《纳苯十三部》为代表的民间文献,对构建藏族早期宗教信仰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