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旱涝灾害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等。为研究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在常用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基础上,把水资源在受破坏后的可恢复性和长时间下的可持续性纳入评价体系中,将水资源脆弱性定义为水资源在自然承压状态、人为干扰压力、可恢复性与可持续性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下所呈现的脆弱状态。在此基础上选取15个评价指标,对评价指标进行详细阐述,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可恢复脆弱性、可持续脆弱性四个方面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的权重以及评价结果,探讨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为避免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的缺陷,构建AHP-PCA权重计算模型,并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水资源综合模型对重庆市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四年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特征,并进行了脆弱性潜在风险的评估,指出重庆市水环境需要保护和需要治理的区域位置;然后将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因素按照是否可控进行分类,对水资源脆弱性系统的内部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如何从系统内部入手对脆弱性进行治理。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定义,通过社会经济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水资源统计数据等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将水资源可恢复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纳入评价模型中。(2)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发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侧重于指标体系内部结构关系,对指标自身所携带信息量体现较少;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侧重于数据内部结构,对脆弱性内涵的响应程度不够。为更好的将这两种分析的侧重点反映出来,构建AHP-PCA模型对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其结果可较好的融合主客观因素,得到更完善的评价结果。(3)对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及周边地区;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渝东北非岩溶区及渝东南地区大部分。其中水资源自然脆弱性高值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中山区及渝东南低、中山区,低值主要分布于渝中平行岭谷区。水资源人为脆弱性在空间上的整体分布规律为,主城及周边地区较高,渝东南较低,渝东北最低。水资源可恢复脆弱性在渝东北和渝东南较高,在渝中平行岭谷区较低。水资源可持续脆弱性高值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南一线上,低值区分布于渝东南大部分地区及渝东北小部分地区。不同脆弱性等级分布上,一级脆弱性主要分布在渝东北;二级脆弱性分布较广,在全市都有分布;三级脆弱性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四级脆弱性和五级脆弱性主要集中于主城区。(4)对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研究及对脆弱性潜在风险评估发现,2002—2017年间,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逐年递减,自然脆弱性逐年增加,人为脆弱性整体有小幅度的增加,可恢复脆弱性逐年递减,可持续脆弱性波动变化。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显著好转区域分布在渝东北和渝西地区,显著恶化区域分布在重庆南部地区。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潜在风险高的区域主要在云阳、主城西南部地区。中等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主城区附近,渝东南边缘地区,以及云阳附近;主城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较高,且有逐年恶化的趋势,因此水资源脆弱性潜在风险大。低风险地区主要分布于平行岭谷区地区、渝东南地区、以及渝东北大部分地区。无风险地区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地区。(5)根据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潜在风险及水资源脆弱性系统内部作用机制提出重庆市水资源脆弱性的应对措施。水资源脆弱性潜在风险方面,无风险地区以预防为主,低风险地区和中风险地区要根据具体的脆弱性模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高风险地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重点治理。水资源脆弱性系统内部作用机制方面,直接可控因素,即水资源治理投资可以直接进行调节;间接可控因素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治理改善来降低其可能存在危害;不可逆因素通过其他因素的调控来降低这类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