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测软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4只,8-10月龄,雌雄不限,随机将所有兔子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只。所有兔子均进行双下肢股骨内侧髁全层软骨缺损手术。其中,实验组做甲基丙烯酸酯化明胶、甲基丙烯酸酯化透明质酸复合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生物支架移植,对照组不做修复治疗处理。术后4、8、16周每组随机各取4只兔子行磁共振扫描观察软骨形态和功能修复情况;磁共振扫描后处死动物,肉眼观察大体标本的软骨形态修复情况,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估软骨病理的形态修复情况,番红O-固绿染色评估软骨的胶原纤维着色情况,由此判断胶原纤维性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基质Ⅱ型胶原表达。比较形态和功能磁共振是否与病理及免疫组化取得一致检查结果,最后比较形态磁共振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在实验组的三个时间点之间,软骨修复组织磁共振形态评估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随访时间延长,再生软骨组织的磁共振评分显著增加。对照组的三个随访时间点之间的形态MRI评估结果无显著差异(P=0.227)。比较相同时间段的两组实验结果,分别在第4和第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周:P=0.886;8周P=0.208);但16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MOCART(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评分有显著差异(P=0.04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功能磁共振T1、T2和T2*mapping值均随时间显著变化(所有P<0.05)。相同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1 mapping值虽然在第8周时显著不同(P<0.05),但在第4和16周时测值无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2 mapping、T2*mapping值在第8和16周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该两个时间段的T2mapping、T2*mapping值均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大体病理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软骨缺损逐渐填充,缺损区域逐渐修复。对照组在第8周取得一定的修复效果,但16周时软骨缺损情况恶化。实验组与对照组仅在第16周时差异显著(P=0.035)。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番红O固绿染色评分结果显示,实验组三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显著(P=0.005),对照组无差异(P=0.058)。相同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病理评分在4、8周时均无差异(P>0.05),在16周时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Wakitani评分低于对照组,大体和组织病理结果与磁共振结果一致,但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出实验组与对照组软骨修复差异的时间点更早,本实验为第8周。形态磁共振软骨修复评分与病理评分结果显著负相关(R=-0.789,P<0.05)。随着修复时间的推移,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免疫组化结果存在差异,实验组的Ⅱ型胶原阳性率逐渐增加,对照组4周时可见少量表达,但8、16周时几乎无Ⅱ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Gel MA/HAMA-BMSCs(methacrylated gelatin/methacrylated hyaluronic acid-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复合水凝胶支架对关节软骨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这体现出干细胞和生物材料技术在软骨修复上的远大前景。3D-VIBE和3D-DESS序列形态磁共振成像结合MOCART评分能够准确评估软骨修复情况。T2、T2*mapping功能磁共振技术能够在软骨发生形态改变之前评估软骨生化、结构情况,有助于更及时评估软骨修复组织状态。形态及功能磁共振技术结合能够更准确评估软骨缺损修复情况,与病理取得一致结果,适合软骨修复术后长期随访。增强前的T1mapping作为评估软骨的功能指标不稳定,不适合单独应用与软骨修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