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出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由于“群体极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密切相关,在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极化”,这种现象亟需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当代中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理论基础、主要类型、产生原因与动力机制、管控路径及相关策略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紧紧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首先在阐明群体极化、网络群体极化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等角度解读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文章梳理了我国网络传播环境发展历程与态势,剖析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心理理论和集体无意识理论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关联,探讨了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两级传播理论在网络群体极化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本文从时效性、典型性和论述的便捷性出发,选取了近两年来发生的中日钓鱼岛冲突升级事件、李某某轮奸案和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三个典型案例,着重分析了基于民族主义、基于民粹主义和基于伦理道德三种类型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每个案例都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并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深入分析。再次,本文从社会文化根源、传播技术动因和受众心理渊源三个角度探讨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动力机制。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深度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社会流动加快,社会阶层分化,大众文化兴起,文化向世俗化转向,这些都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网络传播自身的虚拟性、匿名性、即时交互性、个性化与个人化特点以及网络监管的缺位,是网络群体极化的传播技术动因。网民的从众心理、集体无意识心理、群体传染与暗示心理则是网络群体极化的受众心理渊源。最后,本文从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强政府调控措施、强化网站道德自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管控路径及相关对策。本文认为,网络空间与真实世界一样需要进行管控,而现行网络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明显弊端,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治网经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理顺网络管控的体制机制,确保网络空间的安全。同时,要加强网络媒介自律,强化网络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提升广大网民的媒介素养,防止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传播的正能量。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极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价值,也有其消极作用,而如果不加管控,其负面影响更大一些。本文对此现象的探讨期望抛砖引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