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50年代初截至目前,在诸多文学史家编著的现代文学史中,有关女作家萧红及其经典作品的叙述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的背后,既离不开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也和文学史家所秉持的文学史观念息息相关。因此,本论文就以建国以来编写的诸多版本的文学史作为论述依据,将萧红置于文学史这一宏大的视野中,对萧红的经典化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探讨了萧红经典化的原因及生成机制。全文主体部分共三章,另附引言、结语。第一章主要整理了20世纪50年代和“重写文学史”时期以来这两个阶段的文学史对萧红进行的叙述。其中,20世纪50年代以王瑶、丁易和刘绶松编著的文学史为例,论述了这些文学史中的萧红及其作品的具体情况,并归纳了它们的异同之处。最后,指出了这些文学史叙述的萧红的局限性。“重写文学史”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以杨义和钱理群的版本为例,这些文学史与王瑶等人的相比而言,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在叙述过程中更能体现萧红创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钱理群等人著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部文学史。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分析了萧红经典化的外在生成机制。萧红的经典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多种规范和标准形成共识之后才达到的一种结果。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文学史观念的多元变迁以及传媒的参与和推动等因素都是十分重要的,萧红的经典化过程正是在这多重因素的结合下才逐渐形成的。第三章重点阐述了萧红经典化的内在依据。在萧红经典化的过程中,除了外在生成机制的影响和推动,萧红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众所周知,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这一部分主要从萧红对东北乡村的独特呈现、生与死的文化探求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萧红经典化的内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