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颅内压监护仪,持续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随机选取安庆市立医院自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入院的5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筛选标准:1).均经头颅CT及临床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2).20ml<血肿量<100m(l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GCS评分:3~12分;4).年龄小于80岁,大于30岁;排除因素:外伤、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其他脑血管畸形、肿瘤卒中及脑干小脑出血,患有其他系统脏器器质性疾病的或妊娠患者以及早期无法明确诊断,后期经治疗或者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的,亦退出。2.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N=22)和对照组B(N=37),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基础疗法,包括止血、营养神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及饮食、维持内环境平衡、肠外营养支持等。常规组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治疗组根据颅内压监护数值指导甘露醇使用或者调整治疗方案。3.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预后差别(半年后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预后)、肾功能损害、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分析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组22例患者甘露醇使用平均使用量/人(g):780±75,发病半年后,根据GOS评分:良好9例(40.9%),一般10例(45.5%),很差3例(13.6%)见表1;并发症:电解质紊乱2例(9.10%),肾功能损害1例(4.50%),应激性溃疡5例(22.7%),肺部感染6例(27.3%),见表2;对照组37例患者甘露醇平均使用量/人(g):1225±125,发病半年后根据GOS评估:良好9例(24.3%),一般12例(32.4%),很差16例(43.2%),见表1;并发症:电解质紊乱15例(40.5%),肾功能损害10例(27.0%),应激性溃疡8。例(21.6%),肺部感染10例(27.0%),见表2。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脱水剂用量:(780±75g):(780±75g)(t=16.72,P <0.01)预后比较:24.11:33.50(Z=-2.16,P=0.031<<0.05),治疗组(ICP)优于常规治疗组;并发症比较:电解质紊乱2:15例(9.10%:40.5%),(χ~2=6.65, P<0.05);肾功能损害1:10例(4.50%:27.0%),(χ~2=4.59, P<0.05),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电解质紊乱和生功能损害发生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持续ICP监护能够指导脱水剂的使用,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