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网斑病是近年来发生严重的新病害。本试验主要从花生抗性鉴定和生理生化抗病基础入手,研究花生对网斑病的抗病属性、花生不同生育期的抗性特点及抗病机制,结果如下:
1、经抗病性测定,花生不同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对花生网斑病较抗的品种是花育17和花育19,较感的品种是白沙1016和花育21,在供试品种中没有发现完全免疫的品种。对抗、感病品种生理生化分析发现:接种网斑病菌一段时间后,抗、感品种的PAL、PPO、POD均呈现升高趋势,且具有酶活高峰;PAL峰值出现时间比PPO、POD要早接近24小时,同一种防御酶抗病品种酶活性要高于感病品种并且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也早于感病品种,对照品种防御酶变化不明显,说明病原菌侵染可以激发寄主产生防御酶,使活性升高。
2、接种后感病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均高于抗病品种,抗病品种中脯氨酸、木质素和总酚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且活性峰值出现也要早于感病品种24-48小时,抗病和感病品种的病、健叶的提取液对网斑病菌孢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叶提取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要大于健叶,且随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有一定增加;抗病品种的病、健叶提取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高于感病品种。
3、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花生与网斑病菌互作的过程中,抗、感品种在接种前后,不论是谱带的强度还是数目都发生了变化。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接种后一些谱带的强度明显增加了,但抗病品种谱带增加强度要高于感病品种,并且还出现了新的谱带(PR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谱带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4、对花生不同生育期抗性测定发现,苗期和开花初期不发病,到开花下针期后开始发病,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网斑病有加重趋势。对不同时期寄主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从苗期到开花下针期逐渐升高,而到结荚期和成熟期有下降的趋势,高峰出现在花生的开花下针期前后,且抗病品种的几种防御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活性高峰出现时间也早于感病品种,说明病原菌的侵入能够刺激寄主防御酶活性升高,这些寄主防御酶与花生网斑病抗性密切相关。
5、通过对不同生育期三种防御酶活性比较,发现同一品种PAL活性在接种后变化显著,无论是活性峰值还是含量的增幅都要明显高于PPO和POD。另外,在不同品种中,抗病品种中PAL的酶活要高于感病品种,活性峰值也要早于感病品种。试验测定了不同生育期内花生内源水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前各时期水杨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接种网斑病菌后,花生叶片中内源水杨酸含量变化明显,呈现出从苗期到花期增幅平稳,而开花下针期及以后增幅明显,到成熟期趋于平稳的趋势。抗病品种中水杨酸在每个时期均大于感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