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家庭称谓及其动态变化分析--以中国电视剧《蜗居》为对象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an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称谓指的是家庭里面被使用而用来指代家庭成员的称谓语,所有出现在家庭里而指代家庭成员的称谓语,或者称呼家庭成员的词语都可称为家庭称谓。家庭称谓也是称谓的一部分,但是它与一般的称谓不同。因此本文将通过观察和分析家庭称谓语而总结出家庭称谓选择的制约原则与因素,归纳汉语家庭称谓词语的形式和构式,找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情感距离与称谓词语形式之间的规律。
  通过研究文献得出,制约选择称谓词语的原则主要包括等差原则、情感原则、礼貌原则、合作原则。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该四条原则都受到选择家庭称谓词语因素的影响。影响家庭称谓词语选择的因素包括辈分因素、亲疏因素、情绪因素和交际场合是否有外人及其正式程度因素,而且这些原则与因素都决定了称谓词语的形式。
  本文从家庭电视剧《蜗居》中收集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称谓词语,并且归纳称谓词语的形式与构成。为了对各类称谓形式做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文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讨论,把所收集的称谓语按照形式和结构进行归纳。对于称谓的形式,本文分为亲属称谓和特定称谓。对于称谓的构成,被分为固定单位和临时组合单位。通过分析和归纳,发现有一些成分或形式会影响交际双方之间心理上的感觉,以及亲疏关系。比如,“物主代词(第一人称)+亲属称谓/名字”可以拉近情感距离;“指示代词+姓+疑问代词/名字”“人称代词(第二人称)+名字/姓名”表达对这个人不满意。
  根据第三章的研究结果,我们得知使用不同称谓形式和结构,可以让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距离发生改变,因此本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家庭之间在关系改变的情况,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语形式。对于关系的变化,本文分为两种,就是从亲近到疏远和从疏远到亲近。由于电视情节跟现实生活非常接近,因此将从家庭电视连续剧《蜗居》里面的情节进行取样,观察情节变化中体现出的感情态度与称呼之间的紧密关联,然后归纳出称谓词语形式和构成的变动。经过分析,发现称谓词语形式的变动,按照情感关系的亲疏程度,从亲近到疏远结果为:[①昵称;特殊褒义称谓;物主代词“我”+名]→[②老/小+姓;姓;亲属称谓]→[③名]→[④姓+名]→[⑤名+人称代词“你”]→[⑥特殊贬义称谓;姓+名+人称代词“你”;人称代词“你”+姓+名;老/小+姓(社会称谓);姓+头衔(社会称谓)]→[⑦零形式称呼]。
其他文献
《从文自传》对沈从文而言既关乎身份,也关乎文学趣味、文化人格和精神趋向的建构。  本文以身份串联全文,聚焦于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传记,对其创作心历纵向式梳理、自传文本深掘式剖析及史料、互文横向式比较,按照《从文自传》写作前的身份焦虑与寻找、写作中的身份认定与指认策略、身份建构的诗学意义的线型结构分三章论述。第一章探讨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写作前的身份焦虑与诉求及与之共生并存且构成对话关系
学位
在20世纪中国的“想象共同体”中,现代国家想象与现代化实践彼此同构,但90年代以来,文学中“乌托邦”的失落造成了理想书写的当下困境。柳青作为从五四走来,亲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代共和国作家”,他在多种思想资源的影响与指导下,进行着“新世界”的想象与创作。本文运甩“论从史出”的方法,从柳青的小说文本、文艺评论、思想札记及社会史料等方面探入,刀图将作家放置在文学、现实、历史三维的场域下进行分析,梳理出
学位
宋季元初,着名的坊刻中心——福建建阳的书林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类书。此种类书将各种生活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刊载,以供日常随时翻检使用,性质如同今天的“家庭生活手册”,现代学者称之为“日用类书”。“日用类书”一体于晚唐宋初肇端,於宋末至元代迅速发展,体式亦日趋成熟,出现了《事林广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又称《居家必用》或《居家必用事类》,以下统一简称《居家必用》)等代表性作品,其后又分化出了“百科类”
学位
《月令采奇》四卷,明李一楫辑,是一部辑录性质的岁时类文献。该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序,每季一卷。每卷先季节总叙,次五行生旺,次逐月月令,月今后又有本月逐日杂记、调摄、占候等内容。此外,卷四在十二月后又有闰月令、调摄总论、占候补遗、杂记补遗等内容。由于流布未广,《月令采奇》在国内于清初即告亡佚,所幸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万历原刻本,1970年台湾艺文印书馆据以影印,编入《岁时习俗资料汇编》第八、九册行世。  
学位
汉语是典型的“S+V+0”语言,而韩语则是“S+0+V”类型语言,二者在语序等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同时都属于量词性语言。传统的观点认为,量词和复数标记互相排斥、不能共现。因此,有量词的语言通常没有复数标记,而有复数标记的语言通常没有量词。但汉、韩语稍显特殊,它们既具有丰富的量词,又有复数标记“们”和“暑(Deul)”。这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汉、韩语数量表达方面相关研究的难度。本文立足于汉、韩语
学位
主体问题一直是研究哲学、文学绕不开的必经选题。作为20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涉及领域广泛,而主体概念作为福柯庞杂的理论体系背后若隐若现但一脉相承的线索,可以说是福柯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试图梳理福柯的前期主要思想,主要从话语的主体、权力的主体两个方面来论述福柯不同理论空间里主体概念的“悖论”。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论文选题的原因、意义及研究方
学位
桂馥所撰《札朴》十卷,治经史子集、涉古言古字、述山川名物、考金石文字、解疑难俗语,卷帙不多却包罗甚广,其中亦不乏谬言譌语。  本文以《札朴》中的失误条目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进行初步订误工作,对桂馥误改其字、误释其义等问题作出订正与补充。在此基础上,选取“玉篇广韵”、“诛”、“牑模”三条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条目进行更深层次的补正工作,对其所涉及的形义问题与字际关系予以梳理和考证,并提出新的观点和
学位
隐喻是中国人和泰国人最常用的辞格之一。隐喻也常被看作是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水”作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概念,它对汉泰人民有着明显的重要性,因为两国人民自古到今都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尤其是都依靠水路来交通。水的产生与汉泰人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使汉泰语言中产生了大量与水有关的词汇、隐喻、成语、熟语、惯用语等。本文便以汉泰语关于“水”隐喻词汇为研究对象,采用Lakoff&Johnson的概
学位
本文对“请教”、“指点”类等级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细致分析。在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语料的方式,探究“请教”、“指点”类等级关系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其与世界图景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类动词的语用意图,同时对俄罗斯学生学习等级关系动词提出学习建议和方法。  全文共六章,主体部分有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选题缘起、研究意义、方法与内容,明确本文的相关概念,对语料
学位
“了1”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对它们在汉语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对匈牙利这样小语种国家的学生习得情况的研究还很少。但就我的了解来看,匈牙利学生学习和掌握“了1”有很大的困难,可以说成为了他们学习中很头痛的问题之一。本文打算对匈牙利学生学习汉语里的“了1”偏误做初步的调查和分析,希望对匈牙利学生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一共有五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论文前言。主要介绍了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