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柳青的“新世界”想象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pm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中国的“想象共同体”中,现代国家想象与现代化实践彼此同构,但90年代以来,文学中“乌托邦”的失落造成了理想书写的当下困境。柳青作为从五四走来,亲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代共和国作家”,他在多种思想资源的影响与指导下,进行着“新世界”的想象与创作。本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从柳青的小说文本、文艺评论、思想札记及社会史料等方面探入,力图将作家放置在文学、现实、历史三维的场域下进行分析,梳理出柳青“新世界”想象的生成、演变之脉络。
  文章由绪论、结语与四个章节构成。绪论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柳青研究的历史脉络。第一章分析“新世界”想象的内部生成,即柳青在三重思想资源的影响下完成着自身人格与世界观的塑造,在“三个学校”理论的指引下确立了创作原则;第二章以《种谷记》等小说为例,论述“新世界”想象的最初实践及作者的反思、改良过程,概括柳青早期作品中“新人”的特征与理想生活图式的雏形。第三章分析《创业史》中“新世界”想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民间、革命与启蒙三重思想资源的调和,柳青将“劳动”作为连接新旧世界的通道,从而塑造了成熟的社会主义新人,描绘出物质与精神层面进一步发展的合作化生活图式,到达其““新世界”想象”的探索高峰。第四章对柳青“新世界”想象的未完成性进行当下的审视。第一部分以柳青对改霞的矛盾性评价及新时期合作化想象的失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困境;此外,通过《创业史》的文本修改与柳青的晚年思考,表现出作家自身的思想困境,在内外因作用下导致了柳青书写的断裂。第二部分以柳青的争鸣史切入,上升至合作化小说现代性与悲剧性的思考。结语部分以新世纪的两部长篇小说为例,讨论当下文学中“新人”的塑造与理想书写的问题,并对柳青及其“新世界”书写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本文旨在拉开一定距离的今天,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学与政治、创作与批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努力为我们当下文学中的理想主义书写开拓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资本必须通过自身经济体之外的外部循环圈才能够将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新的资本,以推动扩大再生产,由此形成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潮流。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不断扩展外在空间,将世界各地纳入资本主导的“中心—边缘”结构,生成了资本主导的依附性世界秩序,它经历了从殖民主义世界秩序到霸权主义世界秩序的转变。在殖民主义世界秩序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坚船利炮,对殖民地进行赤裸裸的掠夺,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以此
学位
公益型环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基于环境公益保护而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种制度。这种类型的公众参与是相较于私益型环评公众参与而言的,其中的环评公众参与主体不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限制。环评实践中,建设单位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与公众所追求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之间存在着冲突。在建设单位与公众进行私人利益博弈过程中,公众由于参与能力的限制,使得环评公众参与虚假和缺失的现象广泛存在。公益型环评公众参与的引
学位
本文对我国行政犯罪定罪限缩的相关基本范畴、行政犯罪定罪扩张的表征及成因、行政犯罪定罪限缩的正当性根据、行政犯罪定罪限缩的基本思路、行政犯罪定罪限缩的常用方法展开了论述,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界定了犯罪、行政犯罪、定罪、定罪限缩以及行政犯罪定罪限缩等基本范畴。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既具有刑事违法性又具有法益侵害性,行政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也要求具有刑事违法性和法益侵害性。刑法理论上通常对行政犯罪的界定存在
学位
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是一个既关乎行政刑法理论又涉猎执法与司法实践的领域,尤其在我国刑法“既定性又定量”构罪标准的情势下,给解决两法衔接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诚然,两法衔接首当其冲是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的界分问题,至今也仍是域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尽管刑法与行政法各自的制度架构、评价标准、制裁手段与救济途径存在迥异,但是二者在公法性质、法治原则、制裁后果、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功能与权利保障目标存在高度的一致,
学位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从2011年确立至今,适用近10年时间,初期只有刑法典50条第2款和和一部司法解释,在接下来的5年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陆续发布了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性文件、指导案例等,帮助理论界和实务界去理解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的性质和适用。而制定法律到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混乱之处,例如立法层面的立法目的不明确、立法内容不够丰富、容易造成体系混乱等问题,在司法适用中的裁量标准不统一、法官适
上迄东汉,下至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征伐与交融,动荡不安的生存空间和胡、汉民族的地理迁移,极大地影响了文人的文学视野和创作心态,导致历代赋家对地理空间的文化建构出现偏差和松动。广泛分布于中华大地的江河和作为陆地尽头的海洋,在历时性的文化建构中成为了承载地理文化观念的重要意象。汉魏六朝,以水域为题材的赋篇层出不穷。其中,以长江、黄河、淮河、海洋四者为题材的赋篇(本文称为“江海赋”)尤为引人注目。
作为北美新移民文学最高水平代表之一,严歌苓一直是海外华文和当代文学研究的热门。由于其丰富独特的个人与家族经历,对历史的言说一直贯穿在她的创作中。透过女性、知识分子、新移民多重视角,严歌苓对晚清至当代的历史书写呈现异质色彩。因而本文以严歌苓小说的历史书写策略为研究对象,从文本的历史、作家女性观与历史书写的关系、历史书写形式探索等方面分析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从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介绍选题源起
《佛说诸经杂绿喻因由记》(下简称“《因由记》”)共有三个相关的敦煌写本存世。其中,伯3849号背(下称“甲卷”)及北敦3129号(下称“乙卷”)是完卷,而斯5643号(下称“丙卷”)仅存《莲花色尼因缘》(拟)的部分片段。本文在调查敦煌文献相关遗存的基础上,对写卷的概况、抄写时间、转抄关系、对佛典的改造、性质及实际政治意义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校勘、注释了《因由记》的全文。  文章共分为上、下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新兴消费空间的出现催生了摩登男女这两类身体形态。新感觉派是这一时期都会上海的思实书写者,其小说以摩登男女遇合中的男性对不同类型女性“他者”的欲望凝视来呈现现代性体验。如何看待这类以男女邂逅和分离为架构的小说,是富有意味且争议不断的论题。本文以邂逅中的男女关系变化为思路和线索,聚焦于文本、图像和散文日记的互证式研究,发掘出报刊杂志中的若干材料,并与左翼都市文本对比分析,同时紧
学位
《从文自传》对沈从文而言既关乎身份,也关乎文学趣味、文化人格和精神趋向的建构。  本文以身份串联全文,聚焦于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杂文、书信、传记,对其创作心历纵向式梳理、自传文本深掘式剖析及史料、互文横向式比较,按照《从文自传》写作前的身份焦虑与寻找、写作中的身份认定与指认策略、身份建构的诗学意义的线型结构分三章论述。第一章探讨沈从文在《从文自传》写作前的身份焦虑与诉求及与之共生并存且构成对话关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