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中国的“想象共同体”中,现代国家想象与现代化实践彼此同构,但90年代以来,文学中“乌托邦”的失落造成了理想书写的当下困境。柳青作为从五四走来,亲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代共和国作家”,他在多种思想资源的影响与指导下,进行着“新世界”的想象与创作。本文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从柳青的小说文本、文艺评论、思想札记及社会史料等方面探入,力图将作家放置在文学、现实、历史三维的场域下进行分析,梳理出柳青“新世界”想象的生成、演变之脉络。
文章由绪论、结语与四个章节构成。绪论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柳青研究的历史脉络。第一章分析“新世界”想象的内部生成,即柳青在三重思想资源的影响下完成着自身人格与世界观的塑造,在“三个学校”理论的指引下确立了创作原则;第二章以《种谷记》等小说为例,论述“新世界”想象的最初实践及作者的反思、改良过程,概括柳青早期作品中“新人”的特征与理想生活图式的雏形。第三章分析《创业史》中“新世界”想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民间、革命与启蒙三重思想资源的调和,柳青将“劳动”作为连接新旧世界的通道,从而塑造了成熟的社会主义新人,描绘出物质与精神层面进一步发展的合作化生活图式,到达其““新世界”想象”的探索高峰。第四章对柳青“新世界”想象的未完成性进行当下的审视。第一部分以柳青对改霞的矛盾性评价及新时期合作化想象的失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困境;此外,通过《创业史》的文本修改与柳青的晚年思考,表现出作家自身的思想困境,在内外因作用下导致了柳青书写的断裂。第二部分以柳青的争鸣史切入,上升至合作化小说现代性与悲剧性的思考。结语部分以新世纪的两部长篇小说为例,讨论当下文学中“新人”的塑造与理想书写的问题,并对柳青及其“新世界”书写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本文旨在拉开一定距离的今天,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学与政治、创作与批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努力为我们当下文学中的理想主义书写开拓新的思路。
文章由绪论、结语与四个章节构成。绪论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梳理柳青研究的历史脉络。第一章分析“新世界”想象的内部生成,即柳青在三重思想资源的影响下完成着自身人格与世界观的塑造,在“三个学校”理论的指引下确立了创作原则;第二章以《种谷记》等小说为例,论述“新世界”想象的最初实践及作者的反思、改良过程,概括柳青早期作品中“新人”的特征与理想生活图式的雏形。第三章分析《创业史》中“新世界”想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民间、革命与启蒙三重思想资源的调和,柳青将“劳动”作为连接新旧世界的通道,从而塑造了成熟的社会主义新人,描绘出物质与精神层面进一步发展的合作化生活图式,到达其““新世界”想象”的探索高峰。第四章对柳青“新世界”想象的未完成性进行当下的审视。第一部分以柳青对改霞的矛盾性评价及新时期合作化想象的失落,呈现出作家的现实困境;此外,通过《创业史》的文本修改与柳青的晚年思考,表现出作家自身的思想困境,在内外因作用下导致了柳青书写的断裂。第二部分以柳青的争鸣史切入,上升至合作化小说现代性与悲剧性的思考。结语部分以新世纪的两部长篇小说为例,讨论当下文学中“新人”的塑造与理想书写的问题,并对柳青及其“新世界”书写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本文旨在拉开一定距离的今天,平心静气地讨论文学与政治、创作与批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努力为我们当下文学中的理想主义书写开拓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