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薯是我国热带地区最为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栽培的面积已达50余万公顷。以木薯淀粉为基础的食品和生物能源等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木薯产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生物质能源木薯的规模化生产,病害的防控业已成为木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病害调查,基本掌握了国内木薯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检疫性病害——细菌性枯萎病开展了安全性评估、病原鉴定、抗病性评价、防治药剂筛选及大田防效评价等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首次开展国内木薯病害调查,获得大量的病害田间症状、分布及危害情况等基础数据,进一步的病害诊断与鉴定结果发现,目前国内木薯主要病害有9种,其中有7种属真菌性病害,1种为细菌性病害,1种为寄生藻害;其中的棒孢霉叶斑病和离蠕孢叶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病害,细菌性枯萎病和根腐病在局部区域危害严重,且蔓延迅速。通过病原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测定、分子分析等研究,明确了褐斑病(Passalora henningsii)、离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etariae)、棒孢霉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根腐病(Phytophthora palmivora)、白点病(Phaeoramularia)和枯萎叶斑病(Cercospora vicosae)等7种主要真菌性病害病原菌;获得了离蠕孢叶斑病、棒孢霉叶斑病和炭疽病等重要病害病原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在国内木薯病害调查的基础上,及时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联合木薯害虫(螨)和杂草研究团队,以木薯有害生物基础信息为载体,建成了一个“开放的、标准化的”木薯有害生物信息平台及数据库。数据库包含系统首页、病害数据集、虫害数据集、草害数据集、综合查询等5大模块。现已收集国内外45种木薯病害和18种病原物的相关信息;病害分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从基本信息、发生特征、发病部位、症状、病原、国际发病地区、国内分布情况、相关图片等7个方面进行介绍。通过病原分离、致病性测定、病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分子分析等研究,明确了国内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在GenBank中的序列登录号为FR839635;同时,根据我国农林有害生物的危险性综合评价标准,运用"PRA评估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其R值为2.01,在我国木薯种植区属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采用人工剪叶法对601份国内木薯主要种质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发现,供试种质中,抗病性表现为1级有6份(占1%),2级有87份(占14.48%),3级有136份(占22.63%),4级有175份(占29.12%),5级有143份(占23.79%),6级的有54份(占8.99%);大部分种质抗病性较差。采用最小抑制浓度法进行药剂筛选结果发现,在供试的11个药剂中,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是治农菌乳油,其抑菌最低有效浓度为9.4μg/mL;其次是正萎舒乙蒜素、大生M-45、高营链霉素、农用链霉素、美思达春雷霉素和杀毒矾,它们的抑菌最低有效浓度分别为12.5、12.5、15、18.75、20、45μ∥mL;中生菌素和氢氧化铜等也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抑菌最低浓度分别为60和75μg∥mL;而噻菌铜和叶枯唑的抑菌效果较差,噻菌铜的抑菌最低浓度为500μ,g/mL,而叶枯唑的抑菌最低浓度大于800μg/mL进一步大田药效评价结果发现,各药剂对木薯的均不产生药害,在供试的6种农药中,防效最好的是治农菌和中生菌素,校正防效分别为71.39%和64.32%;其次是高营链霉素和大生,校正防效分别为57.41%和52.83%;杀毒矾和春雷霉素的校正防效分别是35.77%和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