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索和筛选《中华医典》中论述肩周炎的相关条文,并统计条文中相关的经络、腧穴及腧穴频次等,分析古代文献中肩周炎与经络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通过对31例肩周炎患者进行临床相关病症(证)信息采集及中医十二经络原穴电能量值检测,比较肩周炎患者患、健侧十二经脉原穴电能量值,分析经络失衡情况,客观评价肩周炎患者的十二经脉失衡状态及肩周炎与经络的相关性。本研究欲通过古代文献研究与中医经络检测分析,探讨肩周炎与经络的相关性,以期指导肩周炎患者经络的评估。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使用《中华医典》进行计算机检索,检索出论述肩周炎相关的文献条文。将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记录,分析古代文献中肩周炎与经络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均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31例,按照相关诊断标准设计《肩周炎临床病例信息采集表》,采集研究病例的临床相关病症信息,同时对每个病例进行中医经络检测。中医经络检测采用JK-02-B中医经络检测仪(吉械注准:20162270329;生产厂家:通化海恩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十二经脉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选取阳溪穴,足太阳膀胱经选取束骨穴)即双侧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溪、阳池、太白、太冲、太溪、丘墟、冲阳、束骨穴进行信号采集。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中医经络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客观评价肩周炎患者的十二经脉失衡状态,分析经络与肩周炎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1.本研究检索条文共计383条,删除重复条文141条,剩余242条,经纳入、排除标准分析整理后,最终纳入条文152条,共使用腧穴71个,使用频次共计231次,平均3.25次。2.治疗肩周炎的71个腧穴分布在10条经络上,未涉及脾经和心包经;腧穴数目超过5个,且频次超过10次的经络有6条,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12穴,69频次),手少阳三焦经(12穴,44频次),手太阳小肠经(12穴,35频次),足太阳膀胱经(14穴,32频次),足少阳胆经(7穴,23频次),手太阴肺经(5穴,12频次);手少阴心经(4穴,5频次)、足阳明胃经(3穴,5频次)、足少阴肾经(1穴,4频次)、足厥阴肝经(1穴,2频次)等所涉及的腧穴及频次均较少;手三阳经腧穴使用频次共计148次,占总频次的64.07%。3.本研究共使用腧穴71个,使用频次共计231次,平均3.25次,因此将使用频次高于平均3.25次的腧穴称为常用穴。经统计后共有20个常用穴,使用频次共计139次,占总频次的60.17%,占全部腧穴的28.17%。治疗肩周炎的20个常用穴中,归属于手三阳经腧穴15穴,占75%;频次超过5次的13个腧穴均归属于阳经,除了肩井穴外,其余12个腧穴均归属于手三阳经。第二部分:1.本研究共纳入肩周炎患者31例,其中男性7例,占总数的22.58%,女性24例,占总数的77.42%;青年(18~44岁)7例,占总数的22.58%,中年(45~59岁)15例,占总数的48.39%,老年(≥60岁)9例,占总数的29.03%;左肩疼痛者14例,占总数的45.16%,右肩疼痛者17例,占总数的54.84%。2.肩周炎患者患侧手太阴肺经原穴电能量值(14.79±18.71)较健侧(20.68±20.16)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电能量值(16.91±25.35)较健侧(20.41±20.88)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手太阳小肠经原穴电能量值(20.06±28.86)较健侧(22.91±27.06)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手少阳三焦经原穴电能量值(18.66±26.94)较健侧(22.72±25.38)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经脉患侧与健侧原穴电能量值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肩周炎与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三焦经、胆经、肺经关系密切,并且与手三阳经关系最为密切。2.治疗肩周炎的常用腧穴多归属于手三阳经。3.肩周炎患者的肺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存在失衡现象,且患侧原穴电能量值低于健侧。4.中医经络检测可用于客观评估肩周炎患者十二正经的失衡状态,指导肩周炎患者经络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