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临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的调查,探讨引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期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3年09月-2014年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26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在30-80岁,平均58.1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7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继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拍摄髋关节正位X线片,于X线片测量术前双下肢等长差异。术前模板测量估计植入假体型号大小,及股骨颈截骨平面,股骨距保留长短,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反复验证,及反复手法实验等方法,保持双下肢等长。术后拍摄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双下肢等长差异,将26例患者分为两组:下肢等长组(长度差异≤1cm),下肢不等长组(长度差异>1cm),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本组研究26例患者,术后下肢完全等长者6例,下肢长度差异在1cm以内者18例,大于1cm者8例,除一例下肢不等长差异在2cm,患者感觉轻微跛行,余患者均未有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THA术后LLD程度与Harris评分、保留股骨距长度、髋臼旋转中心至泪滴连线距离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仔细模板测量进行评估,术中重建正确髋臼旋转中心,精确股骨距截骨程度,综合运用平衡下肢长度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保留股骨距截骨长度、髋臼旋转中心至髋臼泪滴连线的距离差是影响THA术后下肢长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