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SD大鼠肢体缺血预处理(LIP)模型,观察LIP对力竭大鼠游泳运动时限以及骨骼肌细胞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分为三组:①C组(空白对照组,n=12):吸入2%七氟烷30min后苏醒,无处理;②E组(力竭运动组,n=36):2%七氟烷30min自然苏醒后24h,给自身体重的5%负重持续游泳致力竭;③LE组(肢体缺血预处理+力竭运动组,n=36):吸入2%七氟烷30min,期间大鼠右后肢根部行止血带捆扎阻断下肢血流,阻断5min/再灌注5min共3个循环建立LIP,自然苏醒后24h处理同E组。E组和LE组再分三个亚组(E1、E2、E3和LE1、LE2、LE3,均n=12),分别游泳至1h、2h、力竭,到时点处死取材。观察E组和LE组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极限运动时间;各组眼球取血,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肌酸激酶显色法检测肌酸激酶(CK)含量,乳酸氧化酶法测定乳酸(LAC)水平,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并取右后肢腓肠肌组织行HE染色光镜病理分析骨骼肌损伤程度。结果:①成功建立持续游泳力竭模型和LIP模型。②LE组大鼠的力竭极限运动时间较E组长,增加幅度为17.97%(p<0.05);③大鼠血清SOD含量和SOD/MDA比值为LE组>C组>E组,随游泳时间延长,LE组和E组呈下降趋势,而相对亚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清MDA含量E组>LE组>C组,随游泳时间延长,LE组和E组呈上升趋势,游泳1h后两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清CK含量E组>LE组>C组,随游泳时间延长,LE组和E组呈上升趋势,游泳1h后两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血清LAC含量E组>LE组>C组,随游泳时间延长,LE组和E组呈上升趋势,游泳2h后两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血清LDH含量LE组>E组>C组,随游泳时间延长,LE组和E组呈下降趋势,相对亚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腓肠肌HE染色病理光镜检查发现:E组游泳运动后1h肌纤维轻微变形,部分位置出现肌纤维断裂,肌膜尚清晰,随游泳时间延长,肌纤维损伤进一步加重,肌纤维变形,局部坏死,肌膜不清晰,炎症反应和局灶坏死加重,炎症细胞浸润,以力竭为显著。LE各组的病变较E组减轻,LE组和E组光镜观察评分均显著高于C组,但相较于E组,LE组的评分较低(p<0.05),提示骨骼肌损伤较轻。结论:①采用大鼠负重持续游泳,成功建立建立游泳力竭模型;采用大鼠肢体持续缺血5min/再灌注5min,共3个循环成功建立LIP模型。②LIP措施后24h可以延长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提高运动耐力,推迟的游泳疲劳时间。③LIP措施后24h,可减轻力竭致骨骼肌细胞损伤,保护时限以游泳运动1h为宜。④LIP的保护机制考虑主要与通过提高动物抗氧化能力,消除氧自由基有关,稳定胞内各种酶的功能,减少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攻击而减轻骨骼肌损伤进而缓解疲劳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