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影响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功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比较分析釆用新型零切迹椎间桥型自锁系统(ROI-C)和联合钛板内固定系统两种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式(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术后吞咽情况的差异,探讨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较优术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间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椎前路椎间减压融合的57例颈椎病患者,其中钛板组(联合前路钛板的椎间融合装置)24例,ROI-C组(零切迹装置)3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日、手术耗时、出血量等)、术前和术后(术后3天、6周、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椎前软组织厚度、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椎前软组织厚度指数和颈椎曲度的测量,钡餐吞咽动态造影)以及吞咽困难分级和评分资料[Bazaz-Yoo吞咽障碍等级、精简版吞咽-生活质量评分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的差异,经单因素和多因素检验得出影响本研究的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分析两种不同术式术后吞咽障碍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内固定器械(钛板前置)、手术部位(高位:C3/4-C4/5)和术后3天的椎前软组织厚度(PST)为影响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功能的危险因素。当术后3天PST值大于10.44mm时,可增加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ROI-C组手术耗时和出血量分别为(85.00±23.32)min和(43.13±12.56)mL,显著小于钛板组的(130.13±29.13)min和(104.55±93.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术后3天的PST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9.58±4.68)mm和9.1%(3/33),均小于钛板组的(11.12±4.60)mm和50.0%(1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手术部位术后3天的PST和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位分别为(11.08±4.09)mm和6.1%(2/33),低位分别为(8.26±4.54)mm和0,均小于钛板组[高位:(11.64±4.22)mm和12.5%(3/24),低位:(9.58±2.87)mm和8.3%(2/2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造影提示ROI-C组比钛板组术后食道受压程度更轻、扩张更充分,钡剂通过食道流畅性更佳。ROI-C组术后3天的SWAL-QOL分值为(60.50±6.20)分,高于钛板组的(53.84±6.96)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术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包括椎体前置钛板、高位颈椎手术(C3/4-C4/5)和术后3天PST。当术后3天PST值大于10.44mm时,可增加颈椎前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的风险。“零切迹”椎间桥型自锁装置(ROI-C)行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具有手术操作简易,手术耗时短,手术创伤小,适应范围广,内植入物对食道无压迫,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频率低、严重程度低和持续时间短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