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很特殊的熟语,其形式简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大多数惯用语是表比喻的,而字面义与其真正的比喻义大不相同。因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惯用语时常常遇到困难。本文为了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惯用语,我们以对外汉语教材和18套HSK模拟试题里面存在的三字格惯用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下面一系列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获取义汉语惯用语的研究综述,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依托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第二章对惯用语的结构和句法功能进行了分析:惯用语有体词性的、谓词性的,由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联合结构、其他结构组成。我们对惯用语的结构和句法功能进行分析后发现,惯用语的语法性质和它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的性质大致相同。可这只是一个倾向,我们还发现,因为惯用语不是简单的词组,是比较特殊的词组:有的可以离合,中间可以插入其他语言成分;同时由于惯用语的口语性比较强,有些并不是典范完整的句子,因此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能会导致惯用语的语法性质和它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具有不对称性。第三章是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解释汉语惯用语。事实上,诸多惯用语意义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具有大量的系统概念理据。因此,我们要探讨在外国人学习汉语惯用语的时候到底怎样理解汉语惯用语,怎么教汉语惯用语更有效,掌握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将会有很大帮助。按照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来进行实例分析,我们发现,概念隐喻、概念转喻、规约常识这三种认知机制在汉语惯用语理解过程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而在很多情况下,惯用语的生成与理解需要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的共同参与。第四章探讨汉语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我们发现,因为汉语惯用语本身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中国汉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有些惯用语不能单纯地用认知理论来解释。因此,我们从六个方面考察汉语惯用语的来源,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汉语惯用语的褒贬色彩以及数字在惯用语里表现出的褒贬色彩。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论文探讨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说明论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