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岩石从微观脆性变形到微观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称为脆塑性转化。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了受温度控制外,在地震周期不同变形阶段,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的变化,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及其变形机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断层带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有效了解多震层构造变形叠加现象。本论文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构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从微观脆性变形到微观晶体塑性变形的转化称为脆塑性转化。脆塑性转化带被认为是确定大陆地壳地震深度下限的关键层位。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和变形机制除了受温度控制外,在地震周期不同变形阶段,因应变速率和流体压力的变化,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及其变形机制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断层带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形特征,有效了解多震层构造变形叠加现象。本论文对采集自红河断裂的构造岩样品开展显微结构观察与分析,构造岩样品包括糜棱岩、假玄岩、碎裂岩。利用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系统观测了样品中主要矿物的形态、微观变形特征、矿物组合、矿物水岩反应、压溶、出溶、裂隙充填与变形特征;利用能谱仪进行了矿物成分的定量分析,并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元素面扫描及全分析;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实验数据对样品中主要矿物的组构进行研究与分析。基于这些分析,建立了间震期、同震、震后松弛阶段断层脆塑性转化带的变形模式。细粒糜棱岩样品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样品内主要造岩矿物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均被拉长定向,形成显著的拉伸线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柱面滑移为主,具有中高温变形特征。眼球状糜棱岩中,斑晶斜长石发生晶内破裂,边缘经历水岩反应生成了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矿物,石英发生了显著的动态重结晶,形成强烈变形的石英条带,与拉长的云母构成了剪切面理。EBSD分析表明,石英以底面滑移为主,具有低温变形特征。2种糜棱岩样品的变形特征分别代表断层深部的塑性流动和脆塑性转化带在间震期的塑性变形。糜棱岩中发育的假玄武玻璃质脉体与糜棱岩界线清晰,糜棱岩中的石英经历了低温塑性变形,脉体由大量针柱状硬绿泥石以及玻璃体构成,代表了脆塑性转化带在同震破裂过程中形成的摩擦熔融。碎裂岩以脆性变形与塑性变形共同发展为特点,石英具有低温塑性变形特征,长石碎裂,裂隙被静态重结晶的石英或方解石脉所充填,方解石脉经历了塑性变形,代表了震后松弛阶段的变形。根据红河断裂构造岩变形机制分析,结合前人研究,将断层脆塑性转化带在地震周期的变形机制演化过程概括为一个随时间的震荡模型。在间震期,断层深部岩石发生塑性剪切变形,形成以细粒糜棱岩和眼球状糜棱岩为代表的构造岩;随着应力不断积累,当应力达到断层强度,岩石发生同震脆性破裂,假玄武玻璃就是同震变形的产物;在之后的松弛阶段,高应力和高应变速率导致岩石中长石等高强度的矿物继续发生脆性碎裂,石英、云母等低强度的矿物发生塑性变形,在流体作用下,裂隙通过石英或方解石充填而本愈合,随着应力逐渐积累,裂隙中石英和方解石等矿物由静态重结晶向动态重结晶转化。随着裂隙愈合和应力积累,断层强度逐渐增加,为下一次地震孕育积累能量,断层变形与地震发生形成周期性循环。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攫取了大量的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本的结构,使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大大降低。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同时生态系统服务的高低也表征着生态系统状态的好坏。因此保持经济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与各种自然、人文因素之间的
学会关心是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方面。关于青少年关心他人的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较少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笔者基于关怀伦理对高中生关心他人进行研究,描述高中生关心他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影响高中生关心他人的因素,据此提出促进高中生关心他人的对策建议。笔者主要从关怀伦理学视角进行此项研究。关怀伦理学基于现象学研究指出,完整的关心包括关注与动机移置、关心行为、关心效果反馈与反思三个维度。关怀取向的道
官方讲话的汉法交替传译对于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极具特殊性。因为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安排的内容还是频繁接触的话题,多为日常生活与交流用语,很少接触到官方讲话这类语言。而汉法口译对译员的母语及外语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不止于日常交流范畴,而且涉及各种专业领域。因此,留学生在汉法专业口译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额外的困难。其中,官方讲话的交替传译颇具典型性,值得深入研究。针对官方讲话汉法交传中
交替传译中,译员先是用笔记记录讲者说话内容,等讲者结束后,才开始翻译。这样一来整场翻译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而通常情况下,客户对时间的要求都较为严格,这便要求译者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简洁、流畅、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听众。如果译员产出过度冗余,将极大降低信息的传递效率,影响整体翻译表现,让听众和客户对译员失去信心。本文首先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对语言中的冗余现象进行定义,并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对口译冗余
口译的流畅度是衡量口译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非流利现象又是在口译活动中频繁出现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学界对于非流利现象的定义并不统一,笔者学习阅读了多位学者对于非流利现象的研究,了解了非流利现象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审视了自己在模拟会议上汉英交传的表现。在此次“四川省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中,笔者的译语中出现了大量不流畅的现象,其中大部分为有声停顿和自我修正。故笔者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发现自己有声停顿
口译中的逻辑是连接语篇思路、层次的重要因素,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交替传译的译语产出质量,这就要求译员充分把握、再现源语逻辑,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讲者的意图和倾向。本文首先介绍了逻辑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英汉语言的差异性。接着通过分析笔者在“新冠疫情下的难民教育问题”模拟会议中的口译实践,总结出几种常见的逻辑处理不当现象,如逻辑缺失、逻辑错译和逻辑滥用,并从听辨、笔记、产出三个阶段,结合具体例句
本文旨在从“锁”和“锁住”带宾语的能力和状况大不相同来研究分析宾语匹配差异的原因,并且对宾语匹配的规律、语义虚化方向及结果做了理论上的论证和数据的分析,然后,文章对非常规“锁X”和“锁住Y”的动因和机制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讨论。研究证明,非常规“锁X”结构和“锁住Y”结构受事分别为6类和12类,且非常规“锁X”结构和“锁住Y”相比,非常规“锁住Y”比“锁X”受事搭配层次多、使用频度高、搭配范围广,另外
信息时代的数据呈指数级爆发增长,互联网语言数据丰富,形式多样,获取便捷,对于辅助译者翻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互联网数据量大而且庞杂,译者应以什么标准来筛选这些资源,从而高效地完成翻译?本文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汉英翻译为案例,讨论了在历史类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数字素养,使用搜索引擎或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语言资源来辅助翻译,提高译文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源文的文本特点:历史背景知识众多、国际
我们经历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是图像泛滥的时代,观念需要表现的形式,图像也在寻找合适的载体。随处可见的图形设计,随处可用的设计载体,招贴海报,各类商业展出,都让图形以其丰富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带来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觉感受,载体的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创意图形设计受到了艺术思潮和现代绘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力争在平面传达的介质上展现出别样的作品气质和观赏角度,以惊艳世人。当图形新颖奇特的展现在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翻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通过翻译,世界各地人民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有利于各国之间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但笔者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到,文化类文本的译文有不同程度的“欧化现象”。本文以《新指南中西文化融合教程》汉译项目为例,分析了文化类文本英译汉中“欧化现象”的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译者在翻译词汇的时候,应根据中英文差异,合理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