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心理创伤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心理虐待,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心理上的创伤,而这种创伤主要源于儿童的抚养者。儿童的抚养者在对儿童抚养过程中,如果一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伤害性,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情感表达等方面发展有不良影响,这种行为即可视为对儿童的心理虐待。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受虐经历会严重影响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如何缓解初中生的心理虐待状况,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初中生心理虐待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山东省某市三所初级中学选取十二个班级,其中共有582名初中生完成测试,测试内容为潘辰(2010)修订的《儿童心理虐待量表》,通过对结果分析,了解初中生心理虐待的现状。结果发现:(1)调查对象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初中生的心理虐待状况表现为阳性;(2)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居住在城市的儿童的心理受虐状况远远超过农村儿童(p<0.05);(3)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与女生在忽视维度上差异性最大,男生的忽视维度得分较高(p<0.05);(4)以家庭子女数量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受虐状况远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第二部分为初中生心理虐待状况干预研究。通过公开招募与问卷筛选的方式,选出20名心理虐待严重的初中生,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10名实验组的初中生进行干预,对照组遵循常规生活,干预活动结束两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调查及访谈。(1)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虐待前测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同质的,活动干预前两组的心理虐待水平之间无明显不同;(2)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虐待后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除纵容维度两组差异性较小,其他各维度上,实验组的初中生心理虐待水平显著低于控制组的初中生(p<0.05);(3)将两个月后的心理虐待追踪测量数据和之前实验组心理虐待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说明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性。结论:(1)调查对象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初中生的心理虐待状况表现为阳性;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与女生在忽视维度上差异性最大,男生的忽视维度得分较高;根据所处地区的不同,居住在城市的儿童的心理受虐状况远远超过农村儿童;以家庭子女数量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受虐状况远高于非独生子女。(2)干预活动是有效的,干预活动结束后测得实验组的初中生心理虐待水平有明显下降,两个月后的追踪调查发现,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性。(3)本研究设计的通过对家长进行团体辅导来干预初中生心理虐待水平,是一套有效的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