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胱硫醚-β-合成酶(CBS)对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CI)大鼠的疼痛阈值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探讨CBS在背根神经节NF-κB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36只(180200g),鞘内置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CCI模型组(CCI组)和CBS抑制剂AOAA组(CCI+AOAA组)。鞘内置管第3d,CCI组和CCI+AOAA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CI模型);Sham组只游离坐骨神经主干而不结扎。术后第1d起连续14d对大鼠进行鞘内注射给药(每天一次,同一时间点):Sham组和CCI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μl;CCI+AOAA组鞘内注射CBS抑制剂AOAA(10μg/kg)10μl,并用生理盐水10μl进行鞘内冲洗。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7、10、14d鞘内注射后30min时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7d和14d时处死大鼠,取出脊髓L4-6的背根神经节,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观察背根神经节CBS和NF-κB p65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CBS、p-NF-κB p65、p-PKC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3、7、10和14d时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下降(P<0.05),且术后7d、14d时背根神经节CBS、p-NF-κB p65、p-PKC的表达上调(P<0.05);与CCI组相比,CCI+AOAA组大鼠术后1、3、7、10和14d时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增加(P<0.05),且术后7d、14d时背根神经节CBS、p-NF-κB p65、p-PKC的表达下调(P<0.05)。结论:CCI大鼠背根神经节CBS、p-NF-κB p65及p-PKC表达上调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内源性H2S合成酶CBS在大鼠CCI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背根神经节PKC/NF-κB信号通路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