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11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获奖,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但是在此之前,莫言及其作品对于国内大众来说还很陌生。客观地说,各国对莫言作品的翻译为此次获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读者在阅读莫言的作品时,在被其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所震撼的同时,也常常被其中蕴含的中国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吸引。莫言本人也承认“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因此,研究其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非常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和研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更有利于未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负载词,作为特定文化的载体,已经超越了语言本身而具有该文化独有的历史、社会、宗教、生态等多方面涵义。所以,在文学翻译中,它们也往往成为译者要面对的最大难题。本文作者将在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结合从该理论中衍生的关联—顺应模式分析莫言作品《酒国》的葛浩文英译本,观察和探讨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对《酒国》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顺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与Verschueren顺应论的结合,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认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翻译可以看作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也就是说,译者需要在阅读原文的过程中,尽力找到原文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然后在译成译入语过程中,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在莫言的《酒国》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涵盖俗语、饮食习惯、生态、宗教、礼仪等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一而足。葛浩文作为有着多年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经验的资深译者,对于翻译有自己的见解,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发现其翻译原则和翻译过程非常符合关联—顺应理论框架,值得深入研究。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张是导言,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各方学者对文化与翻译,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分类、翻译,以及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现状。第三章是本论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理论观点及分析模型。第四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首先对《酒国》文本以及译者葛浩文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原文译文中各种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最后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分析彰显关联—顺应理论及其模式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作用。第五章是总结部分,对本论文进行归纳,并给出结论。本文的结论是:关联—顺应理论是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过程的有效理论。关联—顺应理论中对认知交际过程的阐述可以较好地适用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经历了寻找关联和动态顺应两个认知过程。译者必须兼顾原文文化内涵以及译文读者接受能力,才有可能形成成功的译本。另外,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葛浩文归纳的自己的翻译原则与关联—顺应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篇文章也可为外来对葛浩文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对中国文化的推广面临各种挑战。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理应成为促进中华文化迈向世界的应用性研究之一。本文还认为关联—顺应理论及其翻译过程模式可以应用到教学中来,培养合格的“跨文化”译员。从整体上看,葛浩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