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可穿戴电子器件及集成系统市场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种高性能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的研发进程。而可穿戴系统中往往需要将多种功能性器件进行互连,以提供集成的功能,因此,实现独立可拉伸电子器件间稳定连接的可靠互连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高性能且可拉伸的互连接头为研究目标,首先对无焊料可拉伸互连接头(solderless stretchable interconnections.SLSIs)进行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穿戴电子器件及集成系统市场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种高性能柔性可拉伸电子器件的研发进程。而可穿戴系统中往往需要将多种功能性器件进行互连,以提供集成的功能,因此,实现独立可拉伸电子器件间稳定连接的可靠互连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高性能且可拉伸的互连接头为研究目标,首先对无焊料可拉伸互连接头(solderless stretchable interconnections.SLSIs)进行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制备出仿生导电微柱结构(conductive micro-bridges,CMBs)导体,通过在其表面定向分布的粘附性聚合物(adhesive polymer,AP)实现SLSIs稳定的电学及力学互连。测试并优化了SLSIs拉伸时的导电性能。同时,基于金裂纹形貌、电学导通唯象模型和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可拉伸导体及互连接头的导电机理,以及CMBs对导体及SLSIs的应变调控作用。最后,针对SLSIs开展了工程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可拉伸互连接头(SLSIs)的构建方面,基于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中间层材料杨氏模量对SLSIs在拉伸时应变分布的影响,确定了互连中间层的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及其互锁的CMBs结构,通过上下层导体交互时CMBs的互锁配对形成可拉伸的弹性互连结构。基于有焊料接头软/硬界面处因杨氏模量差异而引起的应变局部化,设计出了可拉伸接头的无焊料互连方案对接头进行了应变分布调控。设计并制备了聚多巴胺-丙烯酸(poly-dopamine acrylic acid,poly-DA),得到的AP在金薄膜导体表面的粘附性强(大于金薄膜在弹性基底表面的剪切粘接强度,剪切强度约为420 k Pa)。并通过对CMBs导体表面的氧气等离子体预处理使其具有了超浸润性(润湿角近0°)。AP在CMBs导体表面经历浸润和退浸润的两个过程后,在CMBs结构底端形成了微环型分布。AP在CMBs导体表面的定向分布为互连接头提供了可靠的电学互连通道及稳定的粘附力(最大拉伸形变量为52%、最大应力值为360 k Pa)。在可拉伸微柱结构(CMBs)导体及可拉伸互连接头(SLSIs)的电学性能方面,对CMBs导体在拉伸过程中的电阻变化率进行了优化(拉伸形变量为50%时,电阻变化率仅为11.27),CMBs能够有效改善由AP导致的接头电学性能较差的问题,当金薄膜导体层厚度为60 nm时,接头的导电性能最优。而CMBs结构高度的增加(高度为30μm、70μm和120μm时)能够有效提高互连接头的电学性能。优化后SLSIs的初始电学性能及拉伸时的导电性能优异,初始阻值最低为19.9Ω ,拉伸形变量34.0%时电阻变化率仅为4.5。并且,SLSIs在500次循环拉伸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在可拉伸互连接头(SLSIs)的导电机理研究及应变分布调控方面,基于金薄膜微裂纹所形成导电网络的电学导通唯象模型,结合对不同种类导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图,分析了AP对CMBs导体在拉伸时的导电性能影响。构建了SLSIs的力学模型,通过有限元模拟研究了CMBs尺寸对可拉伸导体及SLSIs基底的应变分布调控规律。同时,结合有限元模拟与实际测试结果判断出SLSIs在发生拉伸且未脱粘时的失效形式为:接头边缘位置结构突变处应力集中导致局部应变过大,使得此处导体表面的金薄膜产生贯穿性裂纹,进而导致接头的电学失效。在基于可拉伸互连接头(SLSIs)的全可拉伸(all-stretchable)平台构建方面,通过SLSIs在可拉伸电路基底表面互连了可拉伸应变传感器及可拉伸超级电容器,得到了全可拉伸的数据采集平台。将应变传感信号采集系统应用于人体手腕关节处,对系统采集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ΔR/Δε数据并通过其数据值确定了全可拉伸系统能够承受的应变范围。当拉伸变形量高达15%时,此全可拉伸应变-电学信号采集平台在不同运动频率下仍能表现出优异的电信号采集和监测功能。
其他文献
双逆变器驱动的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系统具有更高的直流母线电压利用率,能够在母线电压受限的情况下大幅扩展电机的调速范围,在交通用电机等需要宽调速范围的场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共直流母线型双逆变器驱动的开绕组永磁同步电机面临零序电流抑制的问题,传统的基于PI/PR调节器的电流控制方法参数众多、设计难度大、开关频率高且控制性能有待提升。本文在分析并改进传统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流控制方
电子元器件在服役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已成为星、箭、弹发射延期和运行事故屡次发生的主要原因。航天电磁继电器又是电子元器件门类中质量最差的器件之一。结构和工艺繁杂所必然带来的批次制造产品寿命周期质量一致性(初始时刻和退化失效过程)差异,是导致航天电磁继电器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也是科研人员、航天电磁继电器厂家和航天电磁继电器用户关注的共性基础问题。通过提高制造工序精度抑制机加、装配和调试过程的多源不确定性波
21世纪是太空资源争夺战时代,面对与日俱增的太空活动,空间机械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间目标捕获是太空操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于大惯量、重载荷目标的捕获,宇航员显得束手无策,而空间机械臂在此方面的优势凸显。本文针对冗余空间机械臂在轨捕获自旋卫星的策略展开研究,以实现机械臂以较高精度、较小扰动成功捕获动态卫星。为充分发挥空间机械臂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采用7自由度关节偏置冗余臂,提出一种基于解析
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是电力物联网信息交互的最有效通信方式之一,但同时电力物联网中通信设备数量的激增和数据传输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也会对PLC的吞吐量、速率、连接密度、安全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技术允许多用户共享时频资源,频谱利用率高,有望满足高吞吐量、大连接、高速
移动操作机器人将移动平台的移动能力和机械臂的操作能力进行了高效结合,因此在物料搬运、自动上下料、大型零件的表面处理以及智能运维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但针对单一任务对移动操作机器人进行编程的传统方法不仅技术上的门槛和成本高,且效率低下。机器人模仿学习技术的发展,让机器人的使用者可以按照自身的任务需求,通过示教实现机器人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让机器人的应用摆脱了对使用者专业知识的依赖,不仅带来了机器人
永磁同步电机(PMSM)绕组电流中的PWM谐波导致电机产生高频振动与噪音,目前针对PWM高频噪音的抑制,主要从硬件与控制策略两方面着手,包括采用开关频率较高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周期性或者随机性地改变载波周期、并联逆变器载波移相技术等,这些措施存在着抑制效果有限或成本较高的问题。本论文提出基于强耦合双支路拓扑的强耦合双支路PMSM及其驱动控制策略,通过改变两条支路中PWM谐波电流的相位差来抑制合成磁
外骨骼通过为穿戴者下肢关节提供辅助力矩以降低其代谢成本。随着关节电机、可穿戴式传感器的发展,助行外骨骼的应用愈发广泛。助行外骨骼采用识别并预测穿戴者的步态以使其运动超前于人体的策略完成主动助力。助行外骨骼主动助力策略的研究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假定人体行走时双侧下肢的运动关于矢状面是对称的。然而,诸如环形行走和一步转弯等非直线步态在生活中占比极高且不可忽视。非直线步态中下肢潜在的非对称性会使得外骨
软体机器人一般具有高度的主动灵活性和被动柔顺性,这使得其在一些非结构化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软体机械臂是软体机器人中的典型形式,一般为细长型结构;其在狭窄通道中的适应能力较刚性机械臂更强,尤其是在发动机检修、微创介入性手术等狭窄场景。目前,已经发展出气压驱动、线驱动、智能材料驱动等不同种类的软体机械臂。各种驱动方式均有其局限性,气压驱动往往控制复杂,线驱动一般变形较小,智能材料驱动尚处发展阶段
由于火灾、地震等灾害的频繁发生,在结构化环境中执行救灾任务对救灾作业机器人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轮式移动作业机器人(Wheeled Mobile Manipulator,WMM)由于兼具优越的移动性能和良好的作业能力而在救灾工况下起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执行开门、旋拧阀门等救灾任务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包括系统运动和目标定位精度低、关节力矩约束、机器人末端-环境几何/力耦合约
在微流控芯片系统中,对生物颗粒、工程颗粒和微液滴的操纵,包括聚集、定向输送、分选、捕获和排列等,是进行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检测、药物筛选和新型材料制备等前沿领域的核心内容。目前,在微全分析系统中,单独的交通管道往往只用来实现单一的微粒操纵功能,而伴随着对分析、检测等功能需求的日益增多,对系统集成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微粒样本进行操纵的并行处理模块也相应增加,使系统交通管道网络变得尤为复杂,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