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恐惧或不适合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手法复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予针刺和西药治疗,观察针刺对BPPV的临床疗效,为今后BPPV的临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和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确诊为BPPV的年龄在30岁至75岁的患者,共纳入有46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化,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3例,对照组23例,其中有3例在治疗期间失访,试验组2例,对照组1例,作为脱落病例不纳入统计研究,故最终纳入统计结果的有效病例数为43例,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针刺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12mg/次,3/日)。每位患者治疗2周,随访2周。采用DHI量表进行评分,对患者眩晕症状的情感评分、功能评分和躯体评分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评分值的变化判断眩晕的改变程度和临床疗效。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针刺组、药物组两组在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试验组痊愈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6.2%。对照组痊愈2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45.4%。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组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2)疗效评价:在治疗前后和随访时对针刺组和药物组DHI量表的总分和躯体、情感、功能各单项得分进行组间比较,P总分=0.030<0.05,P躯体=0.0.03<0.05,P情感=0.02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功能=0.14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疗法在治疗后对患者总体症状、躯体功能和情感心理活动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在功能活动方面的改善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3)近期疗效:比较两组在治疗结束后2周的临床疗效,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2.3%,药物组总有效率为22.7%,说明针刺组在治疗结束后2周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结论:对于恐惧或不适合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手法复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针灸治疗的临床效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在治疗结束后2周的近期疗效较好,且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