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交际分为两种: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研究,而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比语言交际更为普遍,它是人类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忽视了非语言信息,交际过程就会不完整。非语言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仅始于20世纪50年代,不同的理论家对非语言交际有着不同的界定。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是人类在语言之外进行交流的所有符号,或者说,非语言交际是指在交流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交流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Samovar&Porter, 2000:149)至于非语言的范畴,众说不一,概括起来,有体态语、客体语、环境语、副语言。另外,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发挥了自身的一些功能特点,一般说来,主要是以下六种:重复功能、代替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否定功能、调节功能。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蓬勃发展,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英语资源有限的环境和条件下培养出了大量的英语人才,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但是,成绩难以掩盖不足,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费时低效”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忽视非语言交际是产生“费时低效”问题的原因之一。事实上,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态度。许多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Cooper (1988)认为,教师如果学会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本文在广泛吸收现代语言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成果的基础上,以非语言交际的历史、定义、范围以及功能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针对从网上下载的30名被评为精品课程的优秀教师和30名从现实中随机抽取的普通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频,以及作者对于35名大学生的访谈,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处理,详述了大学英语教师非语言交际在体态语(包括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姿势、手势、头部动作)、环境语、客体语、副语言等几方面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阐述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利用非语言交际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面带笑容的教师往往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通常利用他们的目光与眼神传递信息,他们也经常通过观察学生来判断学生是否专心听课,或是否听懂。自然的体态及恰当的手势能够促进有效的教学。教师的音质、音量、声音高度,节奏及语音语调都对课堂教学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的仪表及打扮积极或消极地影响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当在教室中走动的教师往往能比只站在讲台与黑板之间的教师产生更积极的教学效果。作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重视语言交际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有效途径,而且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和有效的利用非语言交际组织、管理好课堂。主要表现在:观察非语言交际行为、充分利用非语言交际管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