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黄酮类化合物大豆苷元(Daidzein,4′,7-二羟基异黄酮)又名黄豆苷元、大豆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科、鸢尾科植物中,是葛根异黄酮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大豆苷元具有明显的抗缺氧及抗心率失常作用。对高血压病人的头痛、头晕、颈项强痛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治疗心绞痛、突发性耳聋等也有一定疗效。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大豆苷元还有雌性激素样作用,其衍生物有可能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同时,大豆苷元对白血病细胞HL-60和黑色素细胞B16有抑制作用,显示了它在抗癌和抑制癌细胞分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大豆苷元毒性很低,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大豆苷元具有异黄酮骨架,其脂溶性和水溶性均较差,生物利用度差,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有人曾用物理方法改善其溶解度,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利用化学方法对大豆苷元进行结构改造,解决它的溶解度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改善大豆苷元的水溶性,寻找比大豆苷元疗效更好的衍生物。我们以大豆苷元和葛根素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一系列衍生物,包括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钠及其锌、钴、铜、镧盐等12种盐类化合物(1-XII)和7-甲氧基-4′-羟基-3′-硝基异黄酮(XIII)、7-甲氧基-8-葡萄糖苷-4′-羟基-3′-硝基异黄酮(XIV)。除化合物XIII和XIV外,其它十二种化合物水溶性均较好。 同时采用单晶X-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V-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钴的晶体结构。该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为C16H34CoO32S2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为P-1,a=0.7352(2)nm,b=0.9936(2)nm,c=1.6301(4)nm;α=91.21(2)°,β=92.05(2)°,γ=106.55(2)°,V=1140.1(5)nm2,Z=2,Dc=1.517g/cm3,μ=0.566mm3。正离子Co(Ⅱ)含六分子配位水呈八面体结构,是化合物V的对称中心;负离子7-甲氧基-4′-羟基-3′-磺酸根具有异黄酮的结构骨架。异黄酮层层堆积,层与层之间通过0(1)-H---0 (15)和0(15)-H(15B)---0(7)之间的氢键相连。异黄酮结构的A环和C环接近共平面,它们之间的夹角为3.6°,B环各原子共平面。为了减少空间障碍,B环和C环之间的夹角为61.6°。由晶体结构分析可知,上下两个异黄酮结构的A、C和C、A环发生叠合:一个异黄酮结构的A环和另一个异黄酮结构的C环互相叠合,叠合距离为0.3560nm;同时C环又和另一个A环互相叠合,叠合距离为0.3507nm。化合物V的晶体结构通过16个水分子和7-甲氧 基-4,-羟基异黄酮-3’-磺酸根的谈基、羟基、磺酸根氧原子相互之间的多个氢 键在晶体内部形成复杂的三维空间网络堆积结构。 药理实验部分的结果显示,通过结构改造后的大豆苦元衍生物的抗缺氧缺血 作用与大豆旮元相当,说明结构改造并没有影响其药效,反而还克服了水溶性差 的弊端。这样就可以解决大豆苦元困水溶性差而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的疗效。另外,我们在单甲氧大豆苦元的 磺酸盐中引入了铜、钻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及稀上元素锅,以其探索更广泛的 大豆替元衍生物的药物活性,开发微量元素新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