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0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无论给社会还是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急性脑梗死占全部卒中患者的70%~80%,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故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相应的处理和治疗包括卒中单元、动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外科手术等,其疗效部分得到临床肯定,但有的仍存在争议。   可是,上述疗法都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缺血半暗带的作用。为此,我国科学工作者一直在寻找一种保护缺血半暗带的药物,能够多环节的阻断脑缺血损伤机制。1978年,杨峻山从芹菜仔中提取出正丁基苯酞;1980年,杨靖华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正丁基苯酞。90年代,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冯亦璞对丁苯酞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其脑保护的作用。2001年,丁苯酞软胶囊(恩必普)正式面世,陆续进行了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证实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有效率高达73.2%,可阻断缺血性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明显缩小脑组织的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的能量代谢和缺血组织的微循环和脑血流量,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并最大程度恢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根据临床需求,石药集团研发出了丁苯酞注射液。目前Ⅰ期、Ⅱ期、Ⅲ期临床已经完成,本实验是对其在真实世界中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进一步研究。   方法: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对照,自身平行对照研究,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丁苯酞组(丁苯酞50mg/d),用药14天,观察3个月。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的NIHSS,第3个月的Rankin量表评估。安全性指标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心电图。   结果:   1、入选100例试验对象,其中60例患者为丁苯酞治疗组,40例患者为对照组,试验过程中无脱落病人。   2、入选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基本特征、既往病史和发病开始时的症状评分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3、疗效分析。对照组和丁苯酞治疗组组内不同时期不同评分两两进行比较,即第0天与第7天,第0天与第14天,第7天与第14天间NIHSS比较,结果显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第0天与3个月间Rankinscore比较,结果显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对照组和丁苯酞组患者,伴随病程的延长,神经症状均得到改善。丁苯酞组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指标NIHSS具有显著差异性(P值分别为0.045和0.037);丁苯酞组在治疗后第3个月的Rankin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同样具有显著差异性(P值为0.007).这说明丁苯酞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明显改善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有肯定的疗效。   4、安全性分析。对照组和丁苯酞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所观察的100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了不良事件。其中对照组3例,表现为ALT或(和)AST升高,判断为可能与口服他汀类降脂药有关,停药后好转。丁苯酞组共出现6例,四肢乏力和浑身虚汗1例,心率减慢1例,转氨酶ALT或(和)AST升高4例,心率变慢者判断为与试验用药可能有关,其余5例与用药可能无关。随访均恢复正常,完成试验研究。两组间总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P为0.669,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丁苯酞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中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是一种安全、有效且长期受益的新药。
其他文献
背景:消化道隆起性病变(gastrointestinal eminent lesion)是一类表现为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或消化道管壁增厚的疾病的统称。超声内镜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病变及消化道周围脏器病变
目的:   肺内成纤维细胞增殖、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表达是肺纤维化主要的发病机制,p38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途径作为细胞
目的:生长素是在鼠胃底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小分子多肽,具有促进生长激素释放、增强胃肠蠕动、影响胰腺内分泌功能、调节糖脂代谢、改善细胞内皮功能紊乱、降低血管阻力、保护心功
蒽环类药物是最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但它们的临床应用往往被其严重的心脏毒性所限制。蒽环类药物可致不可逆的心脏损害,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不良后果。人们一直致力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制研究,也认识到其致心脏损伤并非单一机制导致,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人们多将注意力放在氧化应激损伤、铁代谢失衡等学说中,近年研究发现,蒽环类药物亦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相关功能蛋白的合成、影响细胞自噬等
目的:   检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视神经脊髓炎(NMO)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就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过量酒精和其他具有明确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根据病理变
目的:脑胶质瘤(脑胶质细胞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约占颅内肿瘤的46%,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按照2000年WHO标准病理分级标准可以划分4级:Ⅰ级为毛细胞型星形胶质瘤,占胶质瘤的5%左
目的:   评估使用低电压、低浓度对比剂及迭代重建算法行头颈联合血管造影的效果及其可行性。   方法:   一共收集92例行头颈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常规扫
目的:   通过对初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DWI结果分析,讨论DWI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并探索DWI相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血脂、血管成像的意义。   方
目的:通过分析4537例小细胞低色素患者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筛查结果,了解重庆地区地贫的基因类型和构成比;同时分析52例α复合β地贫患者血液学特点和基因型,了解它们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