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是对他所处的时代及之前时代的杰出思想家的幸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最为优秀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是古希腊人本思想的集大成之论,是西方马克思之前的人本幸福论的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人本思想精髓渗透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探讨的各个部分里,渗透在幸福内涵讨论里,也渗透在幸福实现途径的探讨里。在对幸福内涵讨论的第一个范畴“最高善”即“至善”时,论证出幸福是人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的最高追求目标;论证出幸福的善是具体的善,是人的灵魂的内在善,并通过对三种主要的生活的评价,初步显示了自己的人本思想。在对幸福内涵的本质规定的探讨里,从五个层面显示了亚氏幸福思想的精髓:幸福是静态幸福与动态幸福的统一;“幸福”定义显示了人的本质,幸福理论是实现论;幸福的可能的拥有者是所有的“人”、“公民”;幸福是本性的快乐;幸福是完满的、自足的。在对幸福实现的探讨里,人本思想落实得相当具体。中道原则的探讨,无论是在内涵的界定还是最终的落脚点上,都显示着人本思想。外在善的讨论,显示了亚氏的主客观统一的幸福思想,是辩证唯物的思想体现。在朋友、财富、闲暇、法律、政体、教育等的探讨里,始终贯穿的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德性实现、幸福获得的人本思想。在对亚里士多德之后幸福思想对比探讨里,彰显了亚氏幸福思想里的人本因素,使我们看到亚氏幸福思想的传承和人本精髓的可贵。希腊化时期的幸福思想,是偏于关注个人而且走极端的要么享乐至上的快乐主义,要么崇德禁欲的德性主义。中世纪的幸福观是反人性的幸福观,崇神轻人,压制人们的幸福追求,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忍受现世的包括压迫与剥削在内的一切苦难,是麻痹人民追求幸福、反抗压迫的精神鸦片,是反动的,是开历史倒车的思想。马克思前的幸福论,是在批判中世纪反人性幸福论基础上的幸福论,显示了其历史的进步性。马克思的幸福思想是目前幸福论思想史上最为科学、最为伟大的幸福思想,是对历史上所有幸福观的合理的扬弃,他以理论对象的最广泛性、对人的本质的最深刻把握、对劳动与人的本质实现的深刻论述,显示了最为深刻彻底的人本思想。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的人本精髓,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幸福思想博大精深,有光耀古今的精华部分,然而,其局限性也很明显,道家自由观的消极存世、儒家幸福观的“愚忠”“愚义”、佛家幸福观的否今追幻,都是对人本的轻视甚而忽略。亚氏的德性实现幸福论;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的幸福论,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扬弃我国传统幸福论和现当代幸福论的有力武器。这是亚氏幸福思想积极方面对我们的启示。而亚氏幸福思想的局限性,也更提醒我们扬长避短,构建更科学的幸福观,使我们的和谐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