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绳肌腱重建ACL股骨侧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mlypm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组织结构,有制导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限制非生理运动的双重功能。ACL损伤会引起膝关节功能减弱和膝关节的退变。为了恢复膝关节的功能,ACL重建势在必行。在用于重建ACL的材料中,BPTB和四股腘绳肌腱近年应用最为广泛。然而,移植物的固定方式仍然是ACL重建的薄弱环节。坚强的固定对移植物达到腱骨愈合前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同时避免ACL重建失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移植物和固定方法,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股骨侧的固定技术和方法争论很多,并无定论,一直是探讨的重要课题。目的:探讨腘绳肌腱重建ACL股骨侧不同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特性,探讨采用腘绳肌腱移植Rigid Fix横钉固定股骨与胫骨端重建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新鲜冰冻尸体膝关节模拟重建ACL,在股骨侧分别采用Endobutton、Rigidfix、肌腱结和界面螺钉固定。进行1000次50-200N循环载荷后,测定位移、抗拉刚度、失效载荷、最大载荷等生物力学指标。自2007年6月到2008年1月,采用Rigid Fix横钉固定股骨与胫骨端重建ACL 12例,取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移植,肌腱编织缝合后直径为7-8mm。在胫骨髁间ACL残端定位并建立胫骨隧道,经内侧附加入路定位并钻取股骨隧道深30mm。胫骨及股骨隧道内置入Rigid Fix导向器,沿导向套管钻取横钉孔,分别留置2枚套筒固定于外侧胫骨平台及股骨外髁。将肌腱牵入股骨隧道,由近向远分别击入2枚横钉,拉紧肌腱将胫骨端2枚横钉分别由近向远击入,肌腱尾端的缝线在胫骨骨桥上打结固定。关节镜下观察移植肌腱的张力及髁间窝撞击情况。结果:生物力学研究发现,失效载荷和最大载荷:Endobutton>Rigidfix>肌腱结>界面螺钉固定,Endobutton的固定强度大于其它三种固定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igid fix和界面螺钉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gid fix和肌腱结、肌腱结和界面螺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拉刚度:Rigidfix=肌腱结>界面螺钉固定>Endobutton;循环载荷后位移:肌腱结固定组>Rigid fix固定组>Endobutton固定组>界面螺钉固定组,刚度和位移在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使用Rigidfix固定重建的ACL的12例患者中,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膝关节稳定,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2.5分,终末随访平均94.5分,术后提高32分。Arthrometer测试胫骨位移3mm 10例,4mm 2例;Lachman试验阴性10例,弱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10例,良2例。结论:四种固定方法均可满足重建后ACL的力学需求,Rigidfix固定在抗拉刚度、固定强度、循环载荷后的位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在临床应用中,在股骨与胫骨端,均采用Rigid Fix横钉固定腘绳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方法可行,固定靠近关节线,肌腱与隧道全方位接触,有利于腱骨愈合,无隧道扩大形成。
其他文献
通过山核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研究,有效地缓解市场需求压力,提高山核桃林下套种黄精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和先进水平。从种苗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水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作为比较早熟的水果,枇杷有着很好的市场环境,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基于此,探究生产优质枇杷的栽培技术。
目的:通过内固定手术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对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从2003年3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保守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6)、EMBASE(1980-2006)、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2期)、Cochrane协作
目的:探讨ESW对骨痂中bFGF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SW治疗骨折机理。方法:将20只中国健康家兔制备双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将右上肢作为实验组,左上肢为对照组,1周后伤口愈合,全麻下
无井式双通道煤炭地下气化通过一系列热化学反应直接将地下的煤炭资源转换为清洁油气资源和化工原料,减少了灰渣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低碳化利用,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对兔骨关节炎软骨中蛋白聚糖酶-1(ADAMTS-4/aggrecanase-1)、蛋白聚糖酶-2(ADAMTS-5/aggrecanase-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3(T
目的观察、评价布托啡诺在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5-HT、SP和EPI的影响。方法一、临床研究选择近期在我院行择期手术患者240例,年龄20~70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在基因水平上探索防治瘢痕疙瘩的新途径。1.利用real time PCR验证特异性靶基因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差异;2.利用siRNA沉默
背景:长期以来,如何简单、安全、有效地利用扩张皮瓣技术对于整形外科医师来说一直是一种挑战。一些学者将易位皮瓣的原则和回切的概念应用于扩张皮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