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诱导化疗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LC)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总共193名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诊断的成人ALL(年龄>14岁)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初始诱导治疗。收集初始诱导化疗期不同时间点(化疗前,化疗后第7、14、21、28天)的血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淋巴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首先,用PLSDA模型预测诱导治疗过程中上述血细胞的变化与第一个疗程完全缓解(CR1)率的相关性,发现第7天淋巴细胞计数(ALC-7),第28天血小板计数、初发时白细胞计数是最强的指标。接着,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一步分析ALC-7预测CR1的最佳cut-off值。最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ALC-7对CR1的独立预测作用。此外,我们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ALC-7对总生存(OS)和无事件生存(EFS)预后作用。结果:ALC-7对CRl的预测价值:ALC-7对CRl有独立预测价值,灵敏度为36%,特异度84%,ALC-7的界定值为0.9×109/L。根据ALC-7预测CRl的界定值(<0.90和≥0.90)分组,低ALC-7组的CRl率(75.2%)明显高于高ALC-7组(50%),即ALC-7水平与CRl负相关。同时,低ALC-7组较高ALC-7组诊断时的白细胞计数更低(p=0.033),且诱导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灶(MRD)转阴率更高(p=0.001)。ALC-7对生存期的预测价值:在单因素分析中,ALC-7<0.90组似乎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期(3年OS率15.4% vs2.3%,P=0.077; HR=0.652, P=0.083)和无病生存期(3年EFS率12.1%vs 2.3%,P=0.188; HR=0.758,P=0.201),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多因素分析中发现,ALC-7在平衡年龄、初发时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等混杂因素后,是OS(HR=0.420,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诱导化疗第7天的淋巴细胞绝对数对第一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具有独立的特异的预测价值,同时可预测成人ALL患者的总生存期。本研究的结果需要另一个独立的队列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