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广告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步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之中,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其目的,广告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商业广告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相比而言,对于公益广告的重视却很少。而且,诸如此类的研究大多从美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对文字层面的研究,针对词汇、语法、文体、修辞等特点的概括。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些远远无法发现和解释蕴藏其中的深层意义。因此,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这一新的视角,对公益广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正如其他文本,公益广告看似中立的向大众传递信息,实则不是,其中蕴含着意识形态。因此,首先,本文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从情态、人称系统和及物性三方面着手,为公益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理论背景和方法论,总结情态、人称系统和及物性在公益广告中的使用特点。其次,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这一方法论运用到随机抽选的50篇英文公益广告的分析中,从而揭露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来传递的。因此,本文拟解决以下问题:(1)在公益广告文本中,情态、人称系统和及物性的使用情况如何?(2)从情态、人称系统、及物性的角度分析,公益广告是如何通过其语言对受众起作用的?(3)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首先,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情态、人称系统和及物性在英语公益广告中的分布情况,发现从情态的角度,情态化的使用多于意态;在人称系统方面,第一人称大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使用最少;在及物性上,物质过程最为常见,其次是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存在过程所占比率最小。其次,广告创作者通过语言的选择,来对广告受众起作用,从而实现其劝说性。在情态上,无显性情态意味着情态隐喻的缺失,这是因为对于目标受众而言,隐喻情态在理解上更需精力,并且隐喻情态常会模糊情态来源,这对广告的接受有一定的影响。在人称系统上,第一人称的使用易创造出广告创作者和目标受众之间亲密的关系,从而使受众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信息和意识形态;由于外指作用,第二人称既可指代广告中出现的角色,亦可指广告受众。在及物性方面,使用最多的物质过程主要用于背景描述,关系过程用于补充有关话题的细节信息,这两大过程共同描绘一幅整体图像,营造意象,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心理过程用于情感描述,使读者内心产生怜悯之情,引起共鸣,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最后,本文发现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利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情态化的运用使得读者更易接受和理解广告所传递的字面信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大量使用,以个人的形式,拉近了创作者和受众的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看似是广告发布者与受众面对面的交流,实则是前者凌驾于后者之上,将自身的意识形态向读者倾倒,角色无法对换。及物性的选择体现了公益广告的客观性,也是广告创作者权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