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37℃肠内营养液与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的差异,探索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影响,为今后的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以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病区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胃肠Ⅰ病区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鼻肠营养患者作为对照组,以胃肠Ⅱ病区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鼻肠营养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之间常规护理及医疗措施保持一致,对照组患者使用输液恒温器将肠内营养加温至37℃进行输注,试验组患者使用常温营养液直接输注。记录研究对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道相关症状发生率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营养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及炎症指标,同时记录研究对象术前、术后的体重、BMI及握力。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对比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研究对象营养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及炎症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组内前后差异性的比较,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7天)体重、BMI及握力值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组内前后比较。
结果
1.基线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疾病基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耐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机械并发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内营养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
4.营养指标:(1)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体重、术后BMI、术后握力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蛋白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内的比较,自身前后配对t分析及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体重、BMI及握力术前术后的值差异具有显著性,营养生化指标中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术前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其它不同时间点各项营养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试验组中术前与术后第3天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转铁蛋白;术前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其它不同时间点试验组营养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5.电解质指标:(1)血清钠: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钠的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常温肠内营养液对不影响血清钠的水平;组内不同时间点前后比较表明,术前与术后第3天血清钠的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钠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整个实验期间血清钠处于正常范围。(2)血清钾,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P>0.05),即血清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不同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常温肠内营养液不影响血清钾的变化。(3)血清钙,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钙的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7);时间效应(P<0.01),即血清钙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为术前与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钙的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第7天血清钙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氯,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氯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时间效应(P<0.01),即血清氯的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氯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第7天血清氯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炎症指标: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白细胞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组内前后比较中,对照组的白细胞在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前与术后第7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之间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白细胞仍高于正常值。试验组的白细胞在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7天白细胞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1.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不会增加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
2.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不会增加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发生;
3.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可减少胃癌术后鼻肠管拔管率和堵管率,同时可减少患者不适感;
4.常温肠内营养液不会阻碍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吸收。
5.常温肠内营养液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电解质失衡无影响。
6.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营养液输注下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
者炎症水平恢复较快。
本研究旨在比较37℃肠内营养液与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的差异,探索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影响,为今后的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方法
以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病区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胃肠Ⅰ病区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鼻肠营养患者作为对照组,以胃肠Ⅱ病区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鼻肠营养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之间常规护理及医疗措施保持一致,对照组患者使用输液恒温器将肠内营养加温至37℃进行输注,试验组患者使用常温营养液直接输注。记录研究对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道相关症状发生率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营养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及炎症指标,同时记录研究对象术前、术后的体重、BMI及握力。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对比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研究对象营养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及炎症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组内前后差异性的比较,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7天)体重、BMI及握力值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组内前后比较。
结果
1.基线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疾病基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耐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机械并发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内营养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
4.营养指标:(1)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体重、术后BMI、术后握力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蛋白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内的比较,自身前后配对t分析及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体重、BMI及握力术前术后的值差异具有显著性,营养生化指标中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术前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其它不同时间点各项营养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试验组中术前与术后第3天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转铁蛋白;术前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其它不同时间点试验组营养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5.电解质指标:(1)血清钠: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钠的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常温肠内营养液对不影响血清钠的水平;组内不同时间点前后比较表明,术前与术后第3天血清钠的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钠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整个实验期间血清钠处于正常范围。(2)血清钾,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P>0.05),即血清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不同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常温肠内营养液不影响血清钾的变化。(3)血清钙,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钙的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7);时间效应(P<0.01),即血清钙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为术前与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钙的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第7天血清钙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氯,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氯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时间效应(P<0.01),即血清氯的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氯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第7天血清氯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炎症指标: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白细胞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组内前后比较中,对照组的白细胞在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前与术后第7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之间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白细胞仍高于正常值。试验组的白细胞在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7天白细胞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
结论
1.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不会增加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
2.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不会增加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发生;
3.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可减少胃癌术后鼻肠管拔管率和堵管率,同时可减少患者不适感;
4.常温肠内营养液不会阻碍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吸收。
5.常温肠内营养液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电解质失衡无影响。
6.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营养液输注下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
者炎症水平恢复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