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下都和灵寿故城均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都城,在燕国和中山国各自的历史上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对燕下都和灵寿故城遗址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就择址理念、建都历史、都城布局、都城形制、都城类型、都城防御基调及其对后来都城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上将燕下都和灵寿故城进行综合比较,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及其形成的原因,然后从微观上将两者出土瓦当进行具体比较,揭示它们思想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而从一个侧面研究两城当时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状况及两城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燕国和中山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而且对于战国时期都城的一般特征研究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前言,主要包括学术史回顾、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等。正文分为三部分,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部分,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报告,对燕下都故城城址概况和灵寿故城城址概况分别加以阐述,为后文比较研究提供基础材料。第二部分,燕下都和灵寿故城之比较研究。燕下都和灵寿故城共同特征的表现:第一,地理位置方面,两城都依山傍水,东临华北平原,西接太行山,地势西高东低;第二,都城类型方面,两城都属于自然型;第三,都城形制方面,两城都属于双城制,东西双城,东城为宫城,西城为郭城;第四,都城布局方面,两城宫殿都在东城的东北部,手工业作坊也在东城,具有以宫殿为中心的中轴线布局;第五,都城防御基调方面,两城的防御体系都构建得很严密,都有城墙附属建筑及利用河流濠沟的双重防御体系。两城选址方面共同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其二,改善政治生存环境;其三,建都思想的影响;其四,规划思想的影响;其五,地理因素的影响。燕下都和灵寿故城的不同之处:第一,两城的建都历史不同—作为都城,燕下都前后共约300年,而灵寿约80余年;第二,两城的平面形状不同—燕下都故城平面接近罄形,而灵寿故城平面接近桃形;第三,两城的营建基础不同—燕下都属于改造沿用类型,灵寿故城属于完全新建类型;第四,两城的建制规模不同—燕下都东西宽8000米,南北长4000—6000米,面积约为3500万平方米,而中山灵寿故城东西宽约4000米,南北长约4500米,面积约为1800万平方米;第五,两城的王陵墓室位置不同—燕下都的王室陵墓区主要在东城的西北角,灵寿故城的王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城的北部和西城外部分高地上。两城存在诸多不同之处的形成原因:其一,经济基础不同;其二,具体矛盾不同;其三;自然环境不同;其四,与民族因素有关;其五,与风俗习惯相关;其六,与周王室亲疏关系相关。第三部分,燕下都与灵寿故城出土瓦当之比较研究。通过对比研究,可发现燕下都和灵寿故城出土瓦当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相似之处的主要表现:从质地来看,两者主要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从形状来看,两者半圆形瓦当居多;从纹饰来看,两者的纹饰内容丰富多彩。这些相同之处,反映战国时期瓦当艺术活泼、新颖的特点,打破原来那种拘谨、原始的格局,富有时代特征。这对于进一步研究瓦当分期断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同之处的主要表现:其一,从瓦当形制来看,燕下都故城瓦当自始至终都是半圆规制;而灵寿故城瓦当既有半圆形,又有圆形。其二,从瓦当纹饰内容来看,燕下都瓦当纹饰图案变化多端,代表性纹饰图案是兽面纹;而灵寿故城瓦当纹饰图案朴实,代表性纹饰图案主要是乳钉纹。其三,从构图艺术特征来看,燕下都瓦当纹饰一直保留轴对称的构图艺术;灵寿故城瓦当构图艺术形式多样。其四,从受外界影响的因素来看,燕国对其他国家瓦当纹饰影响较大,受别国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灵寿故城在地理位置上夹居于燕、齐、赵之中,受其他国家瓦当纹饰影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两城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其二,两城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其三,两国的民族族姓不同。小结,对文章内容进行小结,并探讨两都建制对今天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