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浊闭阻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s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目的在于观察基础西药联合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浊闭阻证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以及各项指标在服药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价此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资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专家门诊的患者72例,上述患者的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且中医辨证分型属痰浊闭阻证。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选定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试验组(36例)。对照组患者遵循冠心病用药指南进行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西药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通阳泄浊豁痰复方,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4周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血脂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心绞痛症状疗效方面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0%,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1.81%。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改善心绞痛症状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61.76%,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达81.81%,中医症状疗效比较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中医疗效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各组积分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之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组内治疗前后疾病认知程度比较P<0.05;组间治疗后疾病认知程度比较则P>0.05,无统计学差异。4.血脂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70.58%,试验组有效率为8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指标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予肝功能、肾功能,血、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各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无用药后不良反应。结论:1.运用基础西药联合中药通阳泄浊豁痰复方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辨证属于痰浊闭阻型患者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方面较单纯西药治疗更优。2.西药联合通阳泄浊豁痰复方治疗可有效改善痰浊闭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症状疗效,并提高血脂疗效。3.通阳泄浊豁痰复方在提高痰浊闭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未出现明显的或严重的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Snail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在食管癌血管生成拟态(VM)中的作用,探索加味通幽汤通过影响EMT对食管癌VM的干预机制。方法1.加味通幽汤药物制备:采用醇提水沉法,无水乙醇
目的:通过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对富含植物皂素的无患子、艾草、及茶籽粕等混合提取液进行发酵,将提取液中的生物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肽与小分子有
传染病动力学是对传染病模型进行理论性定量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近些年来,传染病数学模型被学者们广泛关注,运用传染病动力学方法研究疾病的传播规律取得了很大进展.本
目的:观察和分析助卵汤对薄型子宫内膜脾肾两虚型的临床疗效,初步研究其作用机理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
目的:1. 分析常规SPECT/CT(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和定量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探讨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方面的优
目的:分析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评估HZ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PHN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
目的:生态病毒整合位点5(Ecotropic viral integration site 5,EVI5)作为调节细胞周期、胞质分裂和胞质转运的重要蛋白,在多种癌症中均被发现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进展。然而
17世纪,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印刷出版产业因此发展繁荣,促使图像复制的技术产生革新。由于绘画观念和使用的绘画材料的影响,在美柔汀技术出现
目的:探讨SVCI患者脑自发神经活动模式和功能连接变化及其与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皮质下缺血性脑血
随着web2.0时代的迅速崛起和智能硬件的普及,网络用户在互联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更加主动的创造信息。与此同时,网络用户正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