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都是天才,对社会的发展都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当今的高中学校里,存在着这样一种弱势群体,他们因为某一科成绩较落后,而被冠以“学困生”的名号,尤其以语文学困生居多。因此他们未来得及为社会做贡献,自身价值就遭到否定。在“以人为本”的大潮流中,这些学困生需要被关注,他们的自身价值需要被唤醒,学困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与社会生存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为中国人,如果连自己本土的语文都学不好的话,那么整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将如何提高,中国将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鉴于以上两种原因,本研究立足于最大化地解决语文学困生的问题,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学困生的教学与管理提供帮助与启示。本研究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方案及对所研究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参照国内外学者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本研究对“普通高中语文学困生”这一概念做出界定,即普通高中语文学困生主要是指在所有高中学校,学生在听说读写或者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良好学习习惯及语文学习能力任何一方面表现低于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平均水平的学生。第二章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国内主要介绍了从中国古代到现代一些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国外主要介绍了19世纪末到21世纪西方国家一些学者对学困生的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学困生研究背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背景下,第三、四章对研究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是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进行概述及成因分析。本研究对500名普通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抽取175个学生样本进行深入分析;对高中语文教师及家长共125名进行提纲访谈。经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研究得出影响高中语文学困生成绩提高的因素主要为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体来说,针对学生自身的因素,问卷主要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三部分进行调查。针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外部因素,本研究分两步进行调查。第一步对高中语文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高中学生对语文教师与家长的满意度,间接了解语文教师与家长外在因素对高中语文学困生造成的影响。第二步是对高中语文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主要是为了从正面了解高中语文教师与家长对语文学困生的态度与看法。第四章主要介绍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表现、成因及转化策略。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本章将普通高中语文学困生分类归纳为五种类型,即基础知识薄弱型、学习方法不当型、学习习惯不良型、学习动机不明型及学习兴趣丧失型。针对每一种类型,本研究分别从定义、表现特点、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笔者教学实习发现的案例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在转化策略这一部分,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且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韦纳的归因理论等国外先进理论从学生自身、教师与家长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但是这些策略并不是单一进行,而是在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的基础上进行转化。只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最大化地解决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为他们尽早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为其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或者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尽管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搜集大量资料,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笔者自身条件的制约及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所提出的转化策略并不完全科学合理,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斟酌借鉴。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继续深入研究,以便提出更多更加合理的转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