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高等教育获得了相当发展,但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亦愈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深入剖析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应对措施与影响,并就时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所做的原因分析进行了审视与检讨。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既受制于学校之性质(国立、省立与私立之区分),亦受制于学科与专业;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存在显著的地域选择倾向与行业选择倾向等特点,势必加剧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性;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歧视普遍存在,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男大学毕业生相对更难。时人分别从社会原因、教育制度的不良和大学毕业生三方面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之原因。笔者在广泛查阅民国报刊基础上,结合时人当时对这一原因的讨论,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之更深层原因。对于教育制度不良之问责,笔者认为,若仅归咎于高校之失责似有失公允。民国年间高等教育制度之不良实非某一方之责,乃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之结果。而对于时人批评大学毕业生“不堪小就”,笔者亦持不同观点,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教育实属精英范畴,作为精英分子的大学生们寻求一份较好工作应属情理之中,唯因当时所面临的整个社会经济大背景,大学生的这一合理要求自然也遭到时人之诟病。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加快了高校的整理步伐,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扩大了公平就业机会。社会人士亦提出大学生应提升自身学识能力,转变就业心态,建议社会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过程中,“教育统制”与“人才统制”的提出、文实之争的发生表明政府与社会人士间形成了良好互动机制。但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也存在一些弊端,诸如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矫枉过正抑或流于形式等。20世纪30年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深远影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使政府改善了高校教育,提高了生源质量,调整了学校课程设置,促使大学生转变了就业观念,但也使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引发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疑,动摇了人们对高等教育信念。最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今高等院校毕业生也出现就业难问题,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无疑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