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来沈阳市区清理了大批辽代墓葬,其出土遗物丰富,并发现有具明确纪年的辽墓,为辽代考古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本文在以往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近年来沈阳地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辽代墓葬材料进行爬梳,并将几十年来已发表的辽墓材料进行整理,对沈阳地区辽代墓葬的分区、类型、年代等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现今沈阳地区包括市区以及下辖的各郊区、县(市),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从公元10世纪开始,这一地区全部被纳入辽朝版图。众多辽墓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沈阳地区辽墓的综合性研究创造了条件,本篇论文就是在收集整理沈阳地区辽墓资料的基础上,对沈阳地区辽墓的区域划分、年代断定、制度等级以及出土文物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辽河下游将沈阳全境一分为二。以辽河为界,不难看出下辽河东西部地区辽墓总体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西区的地理范围包括康平、法库、新民等地;东区墓葬则在沈阳市区中多有发现。根据墓葬建筑材料的种类,以及形制结构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类屋式墓、类椁式墓两大类,两大类中又根据正室、耳室的形状与多寡分为几个亚型。葬具葬式方面,在西区中见有夫妇合葬墓,方向多为东西向;东区中比较特殊的是出现火葬墓。出土遗物方面,瓷器经过隋唐大发展,技工窑艺更趋完善成熟;从器形演变来看,契丹族既保存了民族特点,又可以看出吸收汉族文化的特性;装饰品中不乏精品,冠饰、项饰、手镯等大放异彩;兵器马具作为契丹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制作方面也极为讲究,出土的马具、车马装饰品充分体现了契丹人“尚武爱马”的民族性格;墓葬中出土的铜镜、铁器等生产生活用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辽代冶矿业的发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契丹族的独特风格与汉族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在关于沈阳地区辽墓的思考中,本人提出几个观点:关于等级划分。从规模和随葬品情况判断,主墓室的大小,往往与墓葬的整体规模、形制等相对应,也是衡量墓葬等级的重要依据。本文将沈阳地区辽墓划分为六个等级。关于分布特征。西区与整个辽西地区的总体面貌特征基本一致,体现了契丹式墓葬的文化内涵;东区汉式墓的特征明显区别于西区,体现了汉式墓葬的文化内涵。关于发展演变。当时辽宁地区可以说是北方两大辽墓区的交汇地。从部分墓葬来看,也体现了沈阳地区墓葬的扩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