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穿支血管定位及皮瓣血运评估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技术(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辅助定位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临床应用。②对比研究便携式超声多普勒(hand-held Doppler,HHD)与ICGA在多种类型穿支皮瓣中定位穿支血管的准确性,并尝试探讨、比较两种方法探测穿支血管位置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③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对比研究FLIR ONE热成像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及ICGA这三种方法评估皮瓣血运、预测皮瓣坏死的准确性。方法:①术前应用ICGA对拟切取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的上臂内侧区域进行穿支血管探测,标记探测到的穿支血管,并与术中实际发现的穿支血管情况进行对比;回顾分析,评估ICGA探测上臂内侧区域穿支血管的准确性,评估ICGA在预扩张肱动脉穿支皮瓣临床应用中的价值。②术前分别应用HHD及ICGA对手术区域进行穿支血管探测,分别标记两种方法探测到的穿支血管,依据探测结果设计皮瓣,术中找到穿支血管后,将实际的穿支血管情况分别与术前HHD、ICGA探测到的穿支血管情况进行比对和关联研究,并进行记录。收集患者的皮瓣厚度和BMI信息,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HHD及ICGA探测穿支血管的准确性,以及探测准确性与上述两个参数的关联性。③于每只大鼠腹部掀起一个10 × 3cm的穿支皮瓣,于皮瓣掀起即刻,分别应用FLIR ONE、NIRS、ICGA对皮瓣进行血运评估,术后第7天观察并记录皮瓣实际转归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将三种方法术中评估皮瓣血运的情况与实际转归相关联。结果:①在16例患者的16侧上臂内侧中,ICGA于每一例患者的上臂内侧近端或远端均探测到的穿支血管,平均探测到的穿支血管数量为2.4±0.9支(1~4支),16侧上臂内侧共探测到50支穿支血管。其中,在术中剥离过程中直接观察到35支(70%),且实际穿支血管的位置与术前ICGA定位的穿支血管位置一致;为避免过度剥离造成对穿支血管的损伤,我们未对剩下的15支(30%)穿支血管进行进一步解剖剥离,而直接将其保留在皮瓣蒂部,这些血管在二期手术进行皮瓣转移时可以全部观察到,且ICGA可以重新探测到这15支穿支血管的位置,并与一期手术时探测的位置一致。②30位患者共转移30块皮瓣,HHD共探测到36支穿支血管,术中实际找到25支(69.4%);ICGA共探测到48支穿支血管,术中实际找到42支(87.5%)。在30例病例中,最终使用ICGA定位的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的有21例(70%),使用HHD定位的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的有13例(43%);其中6例(20%),我们依据ICGA探测到的穿支血管情况调整了皮瓣设计,其中5例依据新的设计成功实施了皮瓣转移手术。ICGA探测穿支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及真阳性率均高于HHD,前者的这些参数值分别为:79.2%,53.8%,74.2%,87.5%,后者分别为55.6%,15.4%,46.6%,69.4%。在本研究中,HHD及ICGA探测穿支血管的准确性与BMI均无明显关联(p>0.05);HHD探测穿支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无明显关联(p>0.05),ICGA探测穿支血管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呈负性相关性(p<0.05)。③在三种技术中,ICGA的敏感度(98.3%)、特异性(90.3%)及准确度(92%)最高,绝对灌注值较相对灌注值有更高的评估价值,FLIR ONE的检测结果次之;与NIRS的检测结果相比,ICGA和FLIR ONE的检测结果与皮瓣转归有更高的相关性。在所有评估参数中,应用FLIR ONE所获得的相对温度值对预测皮瓣坏死具有更大意义。实验表明,NIRS所测量的血氧饱和度也与皮瓣转归相关联,从皮瓣近端至远端,所测血氧饱和度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①上臂内侧可提供质地较薄且柔软的组织,用于局部或远位缺损修复时,具有供区损伤小、切口隐蔽等优点,ICGA可准确探测肱动脉穿支血管的位置,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②ICGA较HHD探测穿支血管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度,更适用于探测距离源动脉较近部位的穿支血管,且能参与到手术的多个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本研究中,两种穿支血管探测方法的准确性与皮瓣厚度、BMI的关系与既往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涉及到多种类型皮瓣的穿支血管探测时,皮瓣厚度较BMI更能准确地反应穿支血管探测部位的真实情况;将来需要对上述内容做进一步研究。③在本研究中,ICGA预测皮瓣坏死的准确性最高,NIRS及FLIR ONE也能够对皮瓣转归做出客观的评估和预测,同时,后两种方法具有设备价格低廉、携带方便的优点,可作为皮瓣血运评估比较好的的备选方案。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三种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脊柱畸形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外观的骨科疾病,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就是一种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其椎体畸形是由胚胎时期体节发育异常导致的。CS特征性表现为脊柱冠状面向左或向右侧弯曲角度超过10度。严重的CS会导致患者丧失正常劳动能力或终身瘫痪。CS常为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现,外观的异常常可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也给患儿的家庭造
目的探讨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并且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137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特点和夹层累及范围选择。根据术后是否进行CRRT将患者分为非CRRT组(n=1263)和CRRT组(n=115),并纳入两组患者围手术期
研究背景:近端肾小管功能受损导致的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FS)会引起多种中小分子物质重吸收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近端肾小管酸中毒、肾性糖尿、氨基酸尿、磷酸盐尿(低磷血症)、碳酸盐尿和尿酸尿(低尿酸血症)等。目前FS相关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缺乏病理及预后相关研究,FS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近端小管重吸收受体功能障碍、内吞体-溶酶体蛋白降解途径受损、钠-糖转运体及钠-磷共转运体表达
[研究背景]文献中对泪沟及睑颊沟的成因有许多不同的解剖学描述,也存在很多争议。使用传统的大体解剖学的方法无法对泪沟及睑颊沟的成因进行很好的研究。然而整形外科工作中涉及眶下区的手术较为常见,了解眶下区的精细解剖结构,对临床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了解眶下区组织的复杂空间结构关系,探究泪沟及睑颊沟的解剖及增龄性改变。[研究材料和方法]运用碘染色及高分辨率micro-CT扫描对2例福尔马林固定
目的:目前国内外关于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术后出现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的研究几乎均立足于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即使研究人群中包含急诊PCI患者其占比
研究目的自体脂肪移植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一项常用技术,但移植脂肪的保留率受到个体差异、技术操作、受区部位等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基因治疗或添加脂肪干细胞、基质血管成分等可一定程度地促进移植脂肪的存活,但效果仍不理想。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具有自体取材、制备简单、富含生长因子、作用时间长等优点,可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已应用于促进骨再生及创面愈
背景:睾酮在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无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睾酮会有所降低,但也有少数患者的外周血睾酮水平未低于正常范围。男性不育症中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发病机制不明,临床上主要还是依赖经验性的药物治疗,其中补充雄激素或其衍生物则是其中的一种常用疗法。此外,药物治疗在特发性男性不育的临床治疗上应用广泛且相对简单,同时与自然生育的期望更为符合,因此更易于被医患双方接受。目的:
研究背景:自体脂肪移植术目前在整形美容外科领域中广泛被应用,已经成为主流的填充方法之一,术后出现的钙化结节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种结节尤其易发生在大容量脂肪移植术后,如脂肪移植隆乳术后,这类钙化结节可能干扰与某些肿瘤的诊断、降低患者满意度,故成为脂肪移植术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虽然临床中会用一些技术改进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此类结节的发生,但目前仍不能完全避免,而且目前此类钙化结节的形成机
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是以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其本质是胶原形成与分解代谢间的速率不平衡。作为损伤修复的先行者,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是组织愈合与再生过程的研究重点。大量研究证实,巨噬细胞长期异常的极化状态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状态下,巨噬细胞表达大量促纤因子,引发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皮肤组织的纤维化。集落刺激因子-1 受体(colony
背景:晚期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30ml/min/1.73m2或透析)合并冠心病患者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冠心病相关研究中样本量有限,且该类人群冠心病症状表现多样、不典型,进展隐匿[1],因为病死率和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高基线风险,往往使临床医生对其血运重建的决策陷入困境[2]。这一特殊群体和普通人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