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慷慨论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8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卡尔是一个体系性的哲学家,其哲学的诸多范畴有着紧密的关连,组成了一张严密的网,而“慷慨”则是这张网上的一个重要“纽结”。本论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笛卡尔提出的“慷慨”这一重要范畴之上,将笛卡尔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灵魂的激情》等原著和他与好友麦尔赛纳、伊丽莎白及克里斯蒂娜女王等人的书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努力把笛卡尔在这些著述中同慷慨这一美德的相关讨论集合在一起,试图在融通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勾勒和搭建笛卡尔慷慨论的大致框架,从而为人们理解笛卡尔的“道德学”提供一个视角。
  笛卡尔哲学有着一个非常广泛的框架。在笛卡尔的著作中,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核心原则的处理不是与他关于如何引导一个人的生活的思考相分离的。他的著作深深地打上了一个烙印,即他始终一贯地对人的活动给予关注,他对生活行为的关注是有着道德哲学的而并非仅仅出于实用的考虑。
  笛卡尔关于慷慨的阐发构成了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慷慨是德性之冠,而慷慨者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类型,是美德和知识的一个典范性化身,是笛卡尔心目中的道德圣人。从笛卡尔道德哲学的整个构架来看,笛卡尔的思维路向首先是指向内在的意识。对“我思”的确证和辨析在逻辑上构成了解决理想人格何以可能的切入点。在形而上学中,笛卡尔虽然证明了“我思”、上帝和物质的实在性,但他面临着心物二元的理论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笛卡尔提出了“心身结合体”的学说,从而为慷慨这一美德找到了承载者。
  正是在内向追问的进路中,笛卡尔发掘出了慷慨这一美德的两个基石——理性和意志。理性和意志的实在性根据就源于精神实体“我思”。笛卡尔关于慷慨的所有讨论都是紧扣人自身之中存在的理性和意志来展开的。意志是慷慨者产生道德能动性的核心因素。理性和意志的相互配合就是慷慨者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机制。慷慨者自尊和尊他、从利己到利他的度越,其根据就在于意志;而理性则为慷慨者的意志坚强、慷慨者关于善恶的判断提供支持。笛卡尔看到了人理性的限度,为弥补理性的缺陷,在慷慨者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实践的具体场合,笛卡尔并没有彻底忽视适当地遵循法律与习俗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因此,笛卡尔虽然不把礼俗视为决定是非善恶的最后标准,但礼俗并没有完全从他的视域中逃逸出去。理性伦理和叙事伦理之间的冲撞从而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缓解。
  笛卡尔认为,慷慨是所有美德的关键,同时,慷慨作为一种激情,与其他诸多的激情如惊奇、爱、谦卑、怜悯、愤慨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它对骄傲、羞耻、愤怒等有害的激情则具有矫治作用。从笛卡尔对慷慨者的德行的描述之中可以看出,他所谓的慷慨者既与亚里士多德所阐释的慷慨者不同,又与斯多亚学派的道德圣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在慷慨者的诸多美德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是自尊与尊他。自尊是慷慨者的首要德行。没有自尊就不可能尊他。自尊是自我主义的体现,而尊他则有一种利他主义的倾向。笛卡尔哲学是反思的哲学,对自我的开掘是其哲学的出发点。他是从自我主义的视角阐释激情的。但自我不是非我。客观上,从自我主义的原则到非我的立场之间是横亘着一条峡谷的。笛卡尔直面了这一重要问题。他凭借天赋的自由,既让慷慨者在自我内在性的基础上卓然挺立,又使慷慨者摆脱了自我的封闭化状态,以宽广的胸怀面对他人。从而,慷慨者具有了利他爱人的精神。成就德性首先是指向内在自我的。虽然笛卡尔首先强调的是认识自我、成就自我,但自我中心主义并没有成为此种致思路向的逻辑结果。笛卡尔对利己主义的拒斥,在十七世纪的欧洲是非常难得的,与同为近代哲学先驱之一的霍布斯对利己主义的鼓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笛卡尔坚持的是性无善无恶说,他的伦理学属于美德伦理学。笛卡尔是美德伦理学家。他的慷慨论包涵着一般性或者说是普遍性的维度,这些普遍性的维度制约着个体在价值选择上的走向。在笛卡尔关于慷慨的内涵以及慷慨与其他美德之间存在的关系的阐释中,暗含着将人统一化的危险。用人的意志自由和理性为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奠基,这似乎是近代哲学家的一个大致的倾向。既要看到此种倾向在史上的某些时期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也要看到此种倾向所带来的恶果:寻求平均化人性的努力潜藏着对异己因素、对差异性、对他者进行扼杀的极其糟糕的可能性。因此,笛卡尔阐释的慷慨这一概念是需要补正的。
其他文献
本文的写作主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透视消费,观照当代人们的消费生活,通过对消费主义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消费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通过对现代消费主义的批判和消费奴役深层结构的解析,以及科学消费观的内涵及其建构意义的揭示,为人类寻求破解消费奴役境遇之匙。  关照人们的现实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样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消费是一个关乎人类的生
文化创新问题是一个理论难题,根源于“文化”与“创新”概念的歧义性与复杂性。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野来探究文化创新问题,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看待和把握文化创新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历史经验来看,文化创新表现出“文化对文化的依赖”,历史上的思想理论资源无疑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但是,文化创新的最终根源在于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在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不断进行的文化积累与思想突破。文化创新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但
学位
科学究竟是什么,或者说科学形相如何理解,一直都是科学哲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反过来,对科学的理解又直接影响着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进一步发展。当前,不仅科学的主流形相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那种绝对正确的、作为真理化身的科学形相被解构了;同时,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伪科学、反科学现象的大量涌入,更使得对科学形相的理解变得模糊与混乱。因此,如何认识与理解科学的形相,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本性问题,便成为当前科
学位
本文基于弗雷格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论,旨在剖析自然语言表达思想的内在机制、思想的句法结构及其语义解释,从而解决弗雷格难题,进一步澄清思想、语言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系。围绕这根主线,笔者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弗雷格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论研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从语法和语义角度探究思想及其相关问题,特别对弗雷格难题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在第一部分中,笔者锁定弗雷格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经典文本
学位
模态逻辑自身的发展及其在计算机科学、语言哲学等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人们对于多模态逻辑系统的研究。  多模态逻辑研究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算子形成的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研究了一个正规的形式语言允许多种模态的使用;使用一般公理模式来管理模态及模态之间的关系。在原子模态参数及模态形成算子的抽象定义以及桥公理的引入的基础之上构建了以桥公理为特征的多模态基底系统G和多模态肯定系统G,并给出系统内一些简
社会发展合理性问题是全球化时代、社会实践困境和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向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当代的社会发展合理性研究要在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精神生活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交往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建设等领域,不断自觉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追问体现着当代人类以哲学方式对自身行为和效应的自觉关注和反思,尤其是近代以来掠夺性实践及其反主体性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国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在实践层面上较晚引起重视的领域,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亟待加强,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展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社会建设是随着我国“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提出并逐渐成
交往(Communication)是一种社会行为。研究交往理论的学科纷繁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界定交往的含义,一般来说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狭义的交往,即从信息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交往。这种理念认为交往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操作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源),这些符号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才能够得以传播。狭义的交往观着重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交往,是一种技术性的交往观。二是广义的交往,即社会学意
学位
先秦华夏民族的天下观以儒家的天下观为主体,主导着后世中国人对理想世界秩序的想像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天下观的源头是中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敬天信仰;天下观的发展缘于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渗透到政治生活以至于“平天下”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传统天下观的衰落导火索是中华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较量中式微。  在中华民族着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在世界新秩序亟待建立的多元化时代,天下观的重建是一项迫切的理论课
学位
鉴于公司在当下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对公司的研究具有必要性,管理学、法学在公司研究方面都已取得相应成果。作为舶来品的公司被“拿来”到中国后,虽然已经落地生根,对中国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遇到了“中国式困境”。这种困境,只有以哲学的方式,从本质上着手才有解决的可能。这是中国学者对公司进行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存在存在于存在者之中,公司作为存在者,能够通过以“存在形式”对公司的追问,获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