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东亚古代社会发展与演进,可谓是探求“亚洲文明”进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只是,与中原古代国家政体演进研究相比,周围边缘古代政体研究深度远不及此。因此本文探讨高句丽政治史演进,作为该领域的补缺。高句丽享国700余年,而其社会、政治形态并不像汉、唐那样的成熟古代国家,自始具有一套较完整的制度体系,而是经长期发展演变而成。而古代国家政治体系的发展并无可遵循的一般规律,各个政体按其所处自然、政治大环境,各有不同的发展历程。高句丽政权从建立古代国家到形成中央集权体系,再到集权力瓦解,形成贵族联立体系,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作为重要的东亚古代政权,揭示高句丽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对进一步认识东亚古代政治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对于认识高句丽政治文化的特殊性以及中原政治文化的传播,乃至了解东亚古代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高句丽政治体系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的高句丽政治体系的特点进行梳理与总结,对高句丽的政治制度嬗变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高句丽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演变特点。本研究通过高句丽古代国家结构以及中央与地方统治制度的演变,考察了从高句丽建国到政权倾覆700年间的政治体系发展历程。早期的高句丽是一个在鸭绿江边中游的秃鲁江、浑江流域为中心建立起来的部落联盟古代国家。在形成古代政体之后,在高句丽形成了其独特的政治体系,即所谓的“五部制”。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高句丽逐渐成为一个集权制的古代国家,从国家形成伊始到建立集权制,王权不断加强,中央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随之,高句丽五部制逐渐瓦解由中央集权体系所代替,通过不断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完善并强大,以至5-6世纪,好太王、长寿王、文咨王时期达到鼎盛。但到了后期安原王(531-545)时期,因王室内斗,王权衰微,贵族趁势掌权,与国王分掌国家大权,形成一种所谓的“贵族联立”政治体系。而国家集权力的分散,削弱了国家凝聚力,因而面对强大外敌的入侵,无法有效组织抵御,统治集团内部瓦解,遂导致国灭。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分别阐述选题的意义、相关问题在学界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第二章至第四章。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探讨了高句丽政治体系的演进过程。本文将高句丽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初期(B.C.1-A.D.3世纪)的“部(那部)”联盟体系;中期(4-5世纪)的中央集权体系与后期(6-7世纪)的贵族联立体系。这三个历史阶段的重点各有不同。在“部”联盟时期,高句丽维系一种较为松散的诸部落(小国)联盟体系,学界通称其为“五部联盟”。高句丽的王权(桂娄部王权)形成,以其地区已形成的阶级社会为基础。高句丽部落联盟在这时有了整体的雏形,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加、主簿、优台、使者、皂衣、仙人等早期官阶组织雏形也建立起来。同时,于2世纪前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转变,由从兄终弟及转为父死子继;而婚姻观念仍保存其独特性,还残留有收继婚的遗风。故国川王到西川王时期存在的掾那部“王妃族”,各部落联盟长势力衰退,可谓是由部落联盟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期。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在高句丽中期,高句丽政权不断加强王权,建立了中央集权体系。最重要的表现可以说是,之前的“那部”转为“方位部”,即,“部”的性质发生变化,初期史料中出现的以“那”为命名的部,到了 1-2世纪,太祖大王、故国川王时期开始变为以“方位”命名的部。即,原来的诸联盟势力的统治集团逐渐集结于中央(王畿),成为中央贵族。随着中央政权逐步形成,中央和地方官制也出现了变化,王权不断加强。尤其,经4世纪小兽林王(371-384)时期的改革措施,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统治理念方面开始借鉴外来思想,如佛教、儒学等。特别是,4、5世纪神化桂娄部王室始祖,通过祭天等种种政治仪礼,标榜王权的优越性与正当性。统治者利用这些思想观念,进一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并正当化自己的权力。随着国家权力的集中,4-5世纪高句丽国力强盛,向四周开疆扩土,至于半岛中南部,达到其历史发展的鼎盛期。第四章探究了在高句丽政权后期政体演进。到了 6世纪安原王时期,王位继承问题,触发了贵族势力间的长期争斗。以至于两位国王遇谋害,诸多贵族被诛灭,以至外逃。但长期未出现占绝对优势的贵族势力,因此经互相妥协,最后形成一种贵族联合政权,即所谓的“贵族联立”政体。当此时,王权已衰微,由大对卢等权臣掌控政治权力,以至最后政权倾覆。在国家分裂与外敌入侵的历史时期,执掌国家大权的大对卢、莫离支等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在后期,渊盖苏文与其诸子对高句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将高句丽引向亡国。本章还总结了高句丽政治体系倾覆的根本原因,即中央集权的缺失带来的国家混乱与瓦解。结语部分总结了高句丽的政治体系发展历程,探讨了高句丽政治体制的发展特点和演变。总之,本文梳理高句丽政治体系的发展历程,以时间顺序构建高句丽的政治制度变化过程,探讨了各个时期高句丽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