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斑秃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组织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靶抗原为生长期的毛囊,免疫细胞攻击生长期的毛囊,从而导致斑秃的形成。成人、儿童和老年人均可受累,其特征表现为头皮突然发生的非瘢痕性、炎症性的斑片状脱发。本病病程经过缓慢,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和复发。斑秃一般分为8型,但常分为3型,局限型斑秃、全秃、普秃。若整个头皮毛发全部脱落,称全秃(alopecia totalis);若全身所有毛发均脱落者,称普秃(alopecia universalis)。斑秃易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炎、甲状腺疾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和白癜风。斑秃从斑片状脱发,可进展为全秃,普秃,严重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到目前为止,斑秃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斑秃的病因复杂,且与多因素相关,如免疫系统相关的T细胞的作用,细胞因子,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遗传学流行病学依据,如家族聚集性,同卵双生子的患病率明显升高,提示遗传因素在斑秃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外报道的欧美人群斑秃发病率约为在0.1%~0.2%之间,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27%,且女性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一生中可以发生此病的风险是1.7%。由于斑秃在不同人种中存在遗传异质性,并且由于研究方法和材料的不同,结果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对已经发现的斑秃易感基因进行多次验证。本研究选择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及外显子测序中与斑秃相关的易感基因进行验证研究,共选取了DMBT1,GBP4,CIITA,IL1A,KIAA0350,SPATA5,IL-13,CHIT1,TRAF1,PTPN22,IL31RA,MASP2,INPPL1,ILR1,CD96,CTLA4,16个基因。目的验证国外报道的斑秃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斑秃人群相关性。方法选择736例斑秃患者和1,840例对照者,提取基因组DNA,利用Sequenom Massarray系统,对国外报道的斑秃易感基因位点(16个SNPs)进行验证,用Plink1.07软件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关联分析,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位于TLR1,DMBT1,CHIT1,GBP4,CIITA,IL31RA,CD96,INPPL1,MASP2,IL-13,KIAA0350,PTPN22,SPATA5,TRAF1?C5,IL1A,CTLA4基因上的16个SNPs位点中只有1个位点的P<0.05。该点位于2号染色体CTLA4基因上,rs3087243[P=0.04116,odds ratio(OR)=1.18,con?dence interval(CI)=1.01~1.38],经(Bonferroni)校正后P值(Pc)没有意义(Pc=0.699),其余15个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736例)和对照组(1,840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发现在发病年龄大于20岁与小于等于20岁两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s2416808[TRAF1,P=0.0184,odds ratio(OR)=1.35,con?dence interval(CI)=1.05~1.74];轻型斑秃与重型斑秃两组之间比较,P<0.1,差异无显著相关性,rs2277244[DMBT1,P=0.08617,OR=1.54(0.94~2.52)];等位基因频率在有无家族史及男女性别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验证欧美斑秃人群的16个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斑秃人群无显著相关性,不同人群之间可能存在遗传异质性,需在大样本中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