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过对43例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外显子区域进行剖析,分析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状态及其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3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NGS技术对患者外周血液样本进行测序,对其BRCA1/2突变状态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1、在43名乳腺癌患者中,有10名患者携带BRCA1/2基因的致病性胚系突变,总突变率为23.26%(10/43),在这10例患者当中,有6例患者携带在BRCA1的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3.95%(6/43),4例携带BRCA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9.3%(4/43)。2、在43例样本中检测到了2例意义未明突变位点,分别是c.5402G>A,c.3334G>T,需要更多的研究及更长期的随访以明确这些不明意义的突变是否有致病性。3、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组与未突变组在年龄上的比较,突变阴性个体的诊断年龄比突变阳性个体略大,然而,差异不显著(P=0.616)。4、将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情况做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5、本次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分别是BRCA1 c.6076delA;BRCA1c.9069_9076delTAACATAC,在ClinVar、BRCA Exchange等数据库均未见报道,可能是中国人特有,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谱。今后,可以开展对该致病突变位点的定点监测,准确随访和了解所有家庭成员的疾病风险是作为预防干预的关键点。6、总样本中有4名患者携带同一位点的致病性突变,为BRCA1c.5470_5477delATTGGGCA,推测这一位点是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特有的始祖病变,和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结论:1、本研究通过分析家族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BRCA1/2基因突变者和未突变者在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BRCA1/2基因在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散发性人群,推荐有家族史的人群进行BRCA1/2基因的筛查。3、本研究识别出了2个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位点,分别是BRCA2 c.6076delA;和BRCA2 c.9069_9076delTAACATAC,这一发现进一步扩大中国人群有关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库的样本容量,今后更需要验证其对乳腺癌的遗传风险和预后的影响。4、BRCA1 c.5470_5477delATTGGGCA,此变异在中国很多家族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这些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卵巢癌,还在很多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检出,这类患者共性是发病时很年轻,推测是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特有的始祖病变,和家族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发生发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