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母本、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父本,在顺利进行杂交的基础上,采用GISH和RAPD手段对两种扇贝在杂交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重要的遗传学现象进行研究;进行了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通用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并尝试利用筛选出的通用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杂种鉴定。这些研究结果可为扇贝的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过程中遗传构成变化研究
采用RAPD和GISH技术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4个重要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的遗传构成进行了检测。在RAPD检测中,50条随机引物在亲贝中共扩增出35条栉孔扇贝的特异条带和28条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其中栉孔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担轮幼虫期21条、D形幼虫期19条、壳顶幼虫期23条、眼点幼虫期23条:而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17、16、1、1。GISH结果表明,杂交扇贝在担轮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均继承了来自父母本遗传物质,而在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未检测到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结果表明,杂交子代遗传结构在进入壳顶幼虫期时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父本遗传物质从杂交贝基因组中丧失。
二.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通用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其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将36对扇贝的微卫星引物在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筛选出10对(约占28%)引物获得扩增产物,其中,2对(约占6%)表现为多态性。将这10对具有属间通用性的微卫星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其中引物CFMSP007、P13F449和KMY134的扩增产物中可以明显的分辨出来自父母本群体的特有条带,从而确定了杂交子代的杂种身份。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间通用微卫星引物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引物可以直接用于属间杂种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