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一种微创方法,主要通过Thomas Hoogland博士开发的脊柱内镜操作系统(Thomas Hoogland endoscopy spine system,TESSYS)实施。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短、恢复快、满意度高等优点,颇受脊柱外科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现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LDH的方法。但因其学习曲线“陡峭”,一直困扰着脊柱外科医生,尤其应用TESSYS技术治疗椎管内脱垂型LDH。目的1.运用影像后处理软件(Vue PACS)在腰椎DR上对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穿刺时穿刺头倾角骨性标志(上关节突高度、椎间隙高度)进行解剖学测量,为临床应用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穿刺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2.联合应用腰椎DR、CT、MRI,术前通过Vue PACS测量经椎间孔入路TESSYS技术靶向穿刺患有椎管内脱垂型LDH的穿刺头倾角度安全范围,为TESSYS技术提供安全精确的参考数据;并通过术前测定的穿刺头倾角安全范围在临床实践中验证TESSYS技术治疗椎管内脱垂型LDH的安全性。3.应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评分,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综合评估TESSYS技术治疗LDH的疗效。方法1.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门诊行腰椎DR的患者(80例)和住院患有“单节段LDH”的患者(40例)共120例,运用Vue PACS在门诊每位患者腰椎DR上测量患者L4~S1腰椎左、右上关节突高度、L3~4、L4~5、L5~S1椎间隙高度,并与患者病变节段椎间盘上关节突、椎间隙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其应用TESSYS技术靶向穿刺定位时的解剖学标志。2.选取2013年5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椎间孔入路的TESSYS技术治疗的椎管内脱垂型LDH患者共59例。术前在Vue PACS上测量以下指标:髓核脱垂程度(MRI、CT)、L3~4、L4~5、L5~S1椎间盘轻、重度脱垂的头倾角度安全范围(DR)。根据测量的头倾角范围判定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穿刺目标以及手术有效率和安全性。3.对上述应用TESSYS技术治疗的椎管内脱垂型LDH患者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时,对患者进行“VAS”、“ODI”评分,改良Mac Nab评价优良率,综合评估TESSYS技术治疗LDH的疗效。结果1.对我院12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腰椎L3~5各椎体应用Vue PACS测量统计表明:正常人和单节段LDH患者椎间盘上关节突高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和单节段LDH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2.按照术前测定的穿刺头倾角范围,所有患者穿刺均达到预定位置,本组手术安全性为100%。穿刺头倾角安全范围L3~4、L4~5,L5~S1椎间隙中央型轻度脱垂为15°~30°,重度脱垂为40°~45°;非中央型轻度脱垂为35°~45°,重度脱垂为25°~30°。对于相同节段下不同脱垂程度及椎管内位置,其头倾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采用“VAS”、“ODI”评分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估,经统计学分析表明:经TESSYS技术治疗的轻、重度椎管内脱垂型LDH术后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根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3.2%。结论1.正常人和“单节段LDH”患者的腰椎L4~S1各椎体上关节突高度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可于术中应用TESSYS技术靶向穿刺定位骨性标志。将L3~4、L4~5、L5~S1椎间隙高度进行比较发现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单节段LDH患者患病时间延长其椎间隙高度呈降低趋势;说明腰椎间盘突出与椎间隙高度有一定相关性,可根据椎间隙高度对脱垂程度进行分度。2.术前可联合腰椎DR、CT、MRI初步判断髓核脱垂程度,并根据脱垂程度测量并拟定穿刺进针的头倾角安全范围,指导手术靶向穿刺时靶点目标位置的确定,提高TESSYS技术穿刺成功率、手术安全性;即根据不同脱垂程度制定个性化手术入路,达到手术更加安全有效的目的。3.TESSYS技术是一种较为有效治疗椎管内脱垂型LDH的微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