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显著扩张延长、扭曲为特征的脑血管异常病变,以往认为发病率较低,但是近来研究发现,神经内科收治病人中VBD患者并不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对VBD患者临床表现、影响因素、影像学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医学上对VBD的认识,探究其发病机制、预防诊治方法,以最终达到对此病的系统、全面的了解。方法:本研究共搜集了2014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住院的所有VBD患者共43例,作为病例组,即VBD组。随机选取同期入院患者非VBD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实验室指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对比分析两组间是否有差异,并对VBD组内的不同血管类型间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c2检验进行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1年龄、性别分析(不可控因素)病例组43例患者中,男性29例(67.4%),平均年龄61.18±11.40岁,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70%),平均年龄55.70±13.65岁,两组比较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中,50岁以下患者4例(8%),50岁以上患者39例(92%),呈明显的老龄化趋势。1.2其他影响因素分析(可控影响因素)VBD组与非VBD患者对比,在吸烟、既往病史(脑梗死、心脏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方面,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饮酒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7<0.05),VBD组饮酒率较非VBD组高。2实验室指标患者入院时均测定空腹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5),VBD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较非VBD组比例高。3临床表现病例组43例患者中,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32例(74.4%),对照组40例患者中,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15例(37.5%),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5),说明VBD与后循环缺血关系密切。分析43例VBD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肢体无力(51.2%)、头晕(39.5%)及言语不清(23.3%)。4影像学特征4.1梗死类型病例组与对照组后循环缺血的患者中,根据影像学特征划分为后循环TIA组(无责任病灶)和后循环梗死组(有责任病灶),两组比较,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无差异(P=0.814>0.05),说明VBD与后循环缺血有关,且同样可引起TIA与脑梗死,二者发生比例无特殊。4.2椎动脉优势情况病例组43例VBD患者中,左椎优势患者20例,右椎优势患者13例,双椎均势患者10例,对照组中未统计椎动脉优势情况,据大宗数据,人群中左椎优势、右椎优势、双椎均势比例为2:1:1。基本与本病例数据相符。4.3血管类型4.3.1根据影像学特点分迂曲组、扩张组和延长组VBD患者中,表现为迂曲者最多-23例(53.5%),伴有扩张的患者较少-4例(9.3%),而扩张组1例患者表现为颅神经压迫,由此推断:扩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颅神经压迫症状,且颅神经缺损症状均较重(NIHSS评分均>7);而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患者相对症状较轻,多表现为头晕和轻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3)。4.3.2根据累及的部位分为累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和二者均有病例组中表现仅椎动脉迂曲扩张延长患者33例,仅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延长者6例,二者均有者4例,椎动脉血管变异者占多数,考虑与椎基底动脉解剖特点有关,一方面先天解剖变异多,另一方面,比起基底动脉更易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4.3.3根据椎动脉形态分单纯型和骑跨型病例组中符合椎动脉单纯型患者36例(83.7%),骑跨型患者7例(16.3%),骑跨型患者占所有VBD患者16.3%,其中1例表现为三叉神经压迫症状,不排除与椎动脉的骑跨有关。4.4颈内动脉系统走行迂曲情况病例组43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走形迂曲者16例(37.2%),对照组40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走形迂曲者4例(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5),说明VBD患者中同时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迂曲的发生率更高。结论:1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在发病年龄,性别构成,既往病史(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方面无明显差异;在饮酒方面差异有意义,VBD患者比非VBD患者饮酒率更高,推测饮酒可能是VBD发生的危险因素。2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VBD的危险因素。3 VBD组与非VBD组相比,VBD组后循环缺血发生率高于非VBD组,VBD可能与后循环缺血相关。4影像学特点方面,迂曲者发生率较高;从累及血管部位来看,椎动脉受累的发生率更高,且椎动脉优势情况可能导致基底动脉形态异常;椎动脉迂曲严重者可出现骑跨现象,可能易发生颅神经压迫。5 VBD组患者伴有颈内动脉系统迂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VBD组,VBD很可能是颅内动脉迂曲扩张病变的一部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