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铜山铜铁矿矿床是产于中元古代中期落雪组大理岩中的“东川式”沉积-变质改造型层控型铜矿床。论文以矿床中矿石矿物特征、矿床地质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槽探、钻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地质探矿手段成果,在充分研究和对比前人研究成果后,对本矿床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及成矿远景进行探讨。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成果及室内岩矿石光薄片鉴定成果,红铜山铜铁矿的主要铜矿石矿物为蓝辉铜矿,次为黄铜矿、辉铜矿;铁矿石矿物镜铁矿和黄铁矿,次为赤铁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石英,次为白云母、绿泥石。矿石结构以它形晶粒状结构为主,少见半自形晶粒粒状结构;铜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为主,次为网脉状构造;铁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次为星点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等。 经过2012年预查和2015年普查工作,并结合前期探矿探槽及老硐资料,对已发现10个工业矿体进行铜资源量估算的结果为:获得334铜矿石量约11万吨,铜金属量948吨,平均铜品位0.88%;对已发现6个低品位铜矿体资源量估算的结果为:获得获得334铜矿石量约6.5万吨,铜金属量362吨,平均铜品位0.56%。 地球物理勘探成果显示:高激化异常为本矿区主要地球物理特征,通过该特征对区内圈定了9个激电异常靶区,其中甲类矿化异常3个,在其附近均发现了铜矿及铜矿化分布,找矿前景较好;乙类异常5个,在其附近发现较为明显的孔雀石化和黄铜矿化线索,找矿前景良好。 铜矿床明显受中元古代中期落雪组地层控制,层控特征明显。赋矿岩石为大理岩和硅化大理岩,其中硅化大理岩的含矿性明显高于普通大理岩。通过铜资源量估算结果显示该矿床为一小型铜矿床,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认为该矿床中-深部延伸情况良好,有较好的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