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被视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其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却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股市规模总体较小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等诸多内在原因,又有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外在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30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监管部门频繁干预股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股市历次大起大落均有不同的政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频繁失度的金融监管政策干预会对中国股市内在稳定机制的形成造成巨大阻碍,致使市场机制受到扭曲,亦会削弱股市的有效性,致使其晴雨表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金融监管政策与中国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股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股市波动、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事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市的波动特征高度相似。基于此,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ICSS算法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方差结构性变点进行检测,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重大政策事件,包括经济政策、国际事件和市场资讯,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占比最高(达到52.38%),可见金融监管政策是造成沪市收益率波动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原因。然后,为了进一步探析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构建GARCH族模型和ARMA-G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拟合效果最优的ARMA(3,3)-EGARCH(1,1)模型进行研究。我们将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应的方差结构性变点的虚拟变量分别引入原始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冲击是造成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本文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逐一建立GARCH(1,1)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对预测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进行计算得到离差以度量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沪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将具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分为利好政策和利空政策,采用事件研究法就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沪市不具有金融监管政策效率,未达半强式有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并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