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参与者,台湾新电影的见证人,演员、导演、歌手、监制、编剧,张艾嘉辗转不同地域,游走在不同身份之间,置身于不同的地域,身处不同的角色之中,张艾嘉在创作道路上从未停歇。本文以张艾嘉的导演作品为研究对象,将张艾嘉的电影创作放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阈之下审视,一共分为四个章节,根据不同的创作主题,结合相应的历史语境,勾连不同的地域,以其获得对张艾嘉导演作品更多维度、更加全面的认知。第一章是对张艾嘉导演创作的历史语境的梳理,以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为框架,在时间层面,张艾嘉的作品不论是题材内容、表现形式亦或是意识形态都随着历史演进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空间层面,其作品创作一直辗转于流动的地域之中,镶嵌在复杂的关系之中。结合社会历史环境与个体经验,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创作文本。第二章将以性别视角展开对张艾嘉创作作品中的性别政治与性欲政治的探讨,探寻张艾嘉文本中对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的塑造。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张艾嘉将目光投向了各个年龄层的女性,以她女性的视角关照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女性,而与女性形成对照的男性,张艾嘉将男性从社会空间拉回到家庭空间,男性角色在整体上呈现出“去势”的特征,并分析了“去势”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历史症结。除了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张艾嘉的电影中还有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家庭之外的“女性第三者”,这一被传统价值观贬斥在道德边缘,饱受污名化与刻板化印象的身份角色,在张艾嘉多维度地塑造之下,呈现出另一番模样。第三章想要聚焦的重点是性别视角之外张艾嘉作品中的其他表述,聚焦张艾嘉作品创作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身份,对张艾嘉影片中关于身份的直接讨论以及关于身份的潜在文本结合九十年代港台社会环境进行讨论,分析其作品所折射出的特定时代的身份焦虑与政治迷惘,同时通过横向比对同期的相关文本,探析张艾嘉创作的独特之处。第四章要探讨的重点则是随着港台电影市场的式微,不论是区域电影还是跨区域电影的制作,都呈现出有别于以往的文化诉求与生产理念,从华语电影创作的宏观层面来说,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呈北上的趋势。张艾嘉的《念念》呈现出这一时期区域电影制作的特色,地域标识明显,强调对在地经验与本土情怀的展现。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跨地合作是区域共荣的必然之举,无论是大陆、香港亦或是台湾的导演,都在文化身份的汇合之中获得了新的表达,《相爱相亲》是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尝试,影片传达出了张艾嘉对华人社会共同经验的描绘以及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