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断和决策,是管理者运行所有管理职能的基础。正确的判断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构成有效管理的基石。判断和决策问题研究是管理学长期以来的重要议题,而锚定效应则是个体判断启发式和偏差中的一种典型现象。这一现象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及其导师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4年首次进行了定义和总结。他们提出锚定效应是一种判断结果接近于判断中起始值的现象。锚定效应的存在,会造成判断结果被先前与判断无关的信息所同化,使个体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个体判断为何会被锚定,是锚定效应研究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为对锚定效应生成原因做出解释,分别从调整、启动、态度和判断刻度等视角构建了若干理论和模型。但现有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争议,且在不同判断情境和任务下的普适性不足。近十年来,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法的引引入,让经济管理判断和决策研究获得了新的生长点。管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产生了神经管理学、神经经济学和神经营销学等一批新兴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关注于经济管理情境下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的认知神经机制,从而为更好地描绘和解释个体行为、构建更具解释效力的经济管理理论模型做出了贡献。包括个体风险决策、价值评估、社会判断和决策在内的一系列领域,都涌现出一批在神经活动层面对个体行为进行解释的研究成果。但在锚定效应研究领域,借用神经科学手段直接观察锚定判断过程、从而以神经活动证据来证实及修正锚定机制理论的研究还非常欠缺。本研究以锚定效应生成机制为核心,综合利用决策神经科学研究手段和问卷研究方法,采用经典的两阶段锚定范式,在三个研究中对锚定效应的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探索,并讨论了影响锚定效应强度的因素。研究一采用脑电实验,讨论了价值判断情境下锚定效应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二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常识判断任务中锚的可行性对锚定效应的调节作用,并观察了不同锚值造成不同锚定结果的相关大脑加工特征;研究三则在前两个锚定效应认知和神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大五人格对经济管理问题判断中锚定效应的调节效应。通过三项研究,得到了不同情境下,锚对判断生成作用所对应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活动特征,发现了锚定效应在各调节因素不同水平下的稳定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形成了一个以锚的语义启动过程为核心的锚定效应机制模型。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以下四点:(1)锚定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和稳定的判断偏差。锚对判断的同化作用,在不同判断领域,不同的判断任务中都会发生。锚造成的语义启动效应,不因判断形成所需信息类型、锚信息的可信程度或判断者人格特征而生成或消失。鲁棒性是锚定现象的重要特征。(2)锚定效应生成的核心机制是一种语义启动机制。在锚定过程中,对锚信息的加工,会激活与锚的语义一致的判断相关信息;这种在判断形成过程中通达的语义信息,成为了判断所依据的主要信息,发挥了启动效应,从而导致了判断的偏差;最终结果表现为锚值与判断值的同化。而由于包括可行性在内的锚信息属性,则会在判断初始调节判断者对锚信息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影响加工深度,造成语义信息激活的差异,从而造成对锚定效应强度的调节。(3)锚定效应的语义启动机制,反映在了锚定过程中的神经活动特征上。脑电图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数据表明,锚一致的判断问题相关语义信息在锚加工阶段得到激活,反映在价值情境下与锚一致的价值感知对应的脑电指标上,也反映在事实判断情境下锚一致语义记忆被提取并改变判断者原有观念的脑区激活上;在判断形成阶段,这种锚一致的信息是通达的,并相对于锚不一致信息被更多地整合在判断的形成中,这表现在价值情境下与锚一致的价值评估对应的脑电指标上,也表现在事实判断情境下反映工作记忆中的通达信息得到整合的脑区激活模式上。(4)大五人格特质与锚定效应强度之间的关联并不密切。本研究仅发现了宜人性一个维度与锚定效应强度的相关性,且相关性方向与仅有的两个前人研究结论相反。结合锚定领域少量人格特质相关研究的不一致结论,基于本研究对认知机制的探讨,认为锚定效应强度与判断任务中的因素关系较强,而判断者人格特质不存在对锚定效应的稳定影响。本研究在锚定效应特征和机制上进行了深化,在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决策神经科学领域实现了研究主题的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创新性。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为:(1)通过对认知过程的直接观察,修正并整合了已有锚定效应理论,形成了一个基于语义启动过程的锚定机制解释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在不同类别的判断情境下的适用性。(2)将神经科学实验研究手段运用于管理判断偏差的研究中,一方面为锚定机制的厘清提供了直接的认知加工上的证据,另一方面也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创新。(3)延伸了已有决策神经科学和神经管理学的研究议题,验证了神经科学与管理学交叉结合在判断偏差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