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部,西咸一体化发展外缘,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但一直以来该区水资源较为匮乏,人均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平的1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水文要素演变规律、水资源演化趋势及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该区的水文要素动态特征和水资源动态演化规律,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研究成果如下:l)采用滑动平均法、Kriging插值法、频率年分析法研究了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降水、气温、蒸发、径流、地下水位等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降水量呈波动下降趋势,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降水量变差系数Cv较大,中部地区相对较小,且南部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480~530mm,北部地区在530~600mm,南少北多的规律比较明显;气温、蒸发量逐年升高,年均增温幅度为0.07℃/a;径流量逐年降低;地下水位年际变化经历了快速上升期—快速下降期—下降缓和期—平稳期4个过程,地下水位埋深主要在20~50m,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21%。2)分别采用累积曲线法、差积曲线法、累积平均值过程线法对径流的一致性、周期性、稳定性与代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张家山站年径流量一致性较差,周期变化具有连丰连枯、丰枯交替和枯水时间段持续较长等特点,以1974~1996年径流系列作为代表期效果较好,稳定性较高。3)采用相关分析法对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气温、蒸发、径流、地下水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埋深与气温、蒸发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河流径流量与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气温、蒸发量关系并不明显,主要因为研究区内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4.19亿m3,只占总径流量的25%,河流径流量与中上游地区气象水文条件相关性较大。4)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变化对降水、次降水及蒸发动态响应的时间关系。结果表明,泾东泾河阶地区水位埋深大于15m时,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3~4个月;泾西黄土台塬区水位埋深大于28m时,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4~5个月;黄土丘陵沟壑区水位埋深大于42m时,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5~6个月;黄土高原沟壑区水位埋深大于38m时,地下水位对降水的响应时间相应滞后4~5个月。5)应用时间序列模型—ARIMA(p,d,q)(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对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和径流量分析建模,并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数据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表明短期内研究区地下水位变化处于稳定状态,年径流量仍有减小趋势。6)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泾河流域中下游地区2001~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气候条件是影响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可利用的水资源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和节水技术、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高,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