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探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从运动式的“巡视治党”逐渐走向了制度式的“制度治党”。党内法规作为“制度治党”的主要制度支撑,对于当前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以政治系统论、权力制约理论为支撑,探究党内法规对党内政治生态规制的文本、执行情况、亮点与不足,并提出完善相关法规的对策。以期丰富既有研究内容,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不断深入探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从运动式的“巡视治党”逐渐走向了制度式的“制度治党”。党内法规作为“制度治党”的主要制度支撑,对于当前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以政治系统论、权力制约理论为支撑,探究党内法规对党内政治生态规制的文本、执行情况、亮点与不足,并提出完善相关法规的对策。以期丰富既有研究内容,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探寻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渊源和建设实践,为研究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党内法规提供了有益的价值指导和实践反馈。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西方政治学思想、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文化、马列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重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同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自党十八大以来,也在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发展,从反腐倡廉到巡视监督、专题教育,最终走向制度治党的治理途径。具体来看,党内法规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构成要素如:政治权力、政治价值观、政治主体、政治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规制。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党内法规形成了“结果合法性导向”和“过程合法性导向”的约束性法规来防止公权力异化。在构建政治价值观方面,将“德”“法”融合,重新构建起以“党性、理想信念、政德等”为主要内容的正确政治价值观。在治理政治主体方面,为了防止“非正式组织”对党组织的侵蚀,党内法规通过对政治纪律、党中央权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组织生活的详细规定来进行了维护。同时为了建立清正廉洁、忠诚可靠的党员干部队伍,对“教育培训”“选拔任用”“干部人事”“干部考核”“干部问责”五个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在制约政治行为方面,以禁止性规范明确各项腐败行为和作风问题,并结合监督、处分、问责的相关法规予以贯彻执行。经研究发现,党内法规对党内政治生态规制呈现出:内容的精准化、程序规范化和“破立结合”的特点。同时,党内法规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规制不足也从文本和法规执行两个层面表现出来:一是部分法规内容缺乏量化标准;二是部分法规之间联动协调性不够;三是激励性制度供给不足;四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执规效能有待加强。完善党内法规可以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性保障。因此,针对上述四类问题,首先是量化党内法规的内容标准。细化相关考核、问责及处分的标准,构建党内政治生态研判体系。其次是深化党内法规间的协调联动。完善考核、处分与教育法规的内容联系,健全法规的事后审查制度。再次是增加党内法规的激励性规范供给。突出干部考核的激励导向,完善干部容错纠错规范。最后是强化党内法规执行效能。增强执纪队伍能力建设,深化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实践运用。
其他文献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2条中规定了婚生子女否认之诉和非婚生子女认领之诉,并对提起两种诉讼的主体进行了比较概括的规定。从理论上看,婚生子女否认之诉和非婚生子女认领之诉为形成之诉,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当事人适格应当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2条规定的主体进行,但在司法实务中法院并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认定适格当事
监控类技术侦查措施包括记录监控、行踪监控、通信监控与场所监控四种类型,是以高度技术性、秘密性为基础的强制性侦查措施,是打击重罪的利器,也是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尖刀。我国立法对监控类技术侦查限权不足,致使该项侦查权在司法实践中不能依法有序运行。本文以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为研究的文本基础,2019年度188份裁判文书为分析样本,结合其他实证类研究成果,总结实践运行中监控类技术侦查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法治国家
对同案犯进行分案处理是司法实践中公安司法机关的一种常用操作,目的是为了解决特定情形下部分同案犯不宜或者不能合并处理,出于诉讼效率和保障特定当事人诉讼权益的考虑,将该部分同案犯分离出去另作处理。对部分同案犯分案处理,不仅会影响到涉案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还会影响到其实体性权利。但是现有的法律规范对此缺乏系统性的规定,内容上也较为笼统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适用随意性较大,出现不当分案、违法分案等问题。本文
自2000年后,国际投资规则演变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即临时背离条款的逐步出现与完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临时背离条款与资本转移条款相对应,指东道国在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困难,或外部经济困难及上述威胁时,可以对与投资有关的资本转移实施限制措施。临时背离条款的加入是对传统的倾向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国际投资协定的修正,通过加强东道国监管权,使投资协定双方利益逐步趋于平衡。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越
当前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伴随着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其中蕴含的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也必须充分重视。这类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明显区别于一般个人信息,应对其进行单独考察。论文采取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分析,并批判借鉴国外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据此诊断目前我国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居住权制度是民法学中一项源远流长的法律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时值民法典编纂之际,是否需要在我国民法典中引入居住权以及如何引入居住权成为民法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居住权制度的基本情况(概述)、居住权制度的价值与功能、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体例、居住权制度的具体构建,为我国民法典纳入居住权制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除引言和结语,论文分为四个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进入了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涌入城市寻求发展,由此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利用效率低下的宅基地,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宅基地退出制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应遵循“自愿”原则,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宅基地退出应注重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完善,通过适当的激励
在法治社会中,司法救济是保障公民权利最权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民事诉讼是法院依当事人之请求进行的解决民事纠纷的程序,当享有私权的当事人请求法院进行民事审判时,法院才有权力和义务受理并进行民事诉讼程序,因而当事人寻求审判救济而提出的请求,须有被保护的必要。确认之诉作为传统三大诉讼类型之一,虽然在实践中适用的频率并非最高,却也已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国家司法资源的影响,确认之诉的适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56条出台以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就一直饱受争议。尤其是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责不对称问题。具体而言,当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被判决承担责任时,可享有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且依当然之解释,本诉讼裁判的既判力也及于该第三人。而对于未被判决承担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则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形:第一,该第三人可能被判决承担责任,但是没有。第二,该第三人不
扶贫一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不同国家本身的经济状况、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不同,对中国扶贫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本文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选择印度及巴基斯坦的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两个国家的英文媒体对中国扶贫的报道。选择2017年7月-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