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搜集古医籍中与厥证相关的内容,在系统梳理厥证发展源流和现代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明清医籍中的厥证文献进行系统研究,探讨明清时期厥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总结明清时期医家论治厥证的特点及创新之处,为厥证的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思路,也为丰富、拓宽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借鉴。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分析方法,通过搜索中华医典及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读秀学术搜索等电子资源,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馆藏书籍,对古医籍中与厥证相关的资料和内容进行收集,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厥证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结果:1.明清时期医家多将阴厥等同于寒厥,对阳厥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热极发厥,真热假寒之阳厥,并将其等同于热厥。2.明清时期医家将厥证分为外感厥证与内伤杂病厥。其中外感发厥包括有:寒厥、热厥、阴厥、阳厥、体厥、脉厥、暑厥、痉厥、疟厥、疫厥、脏厥等;内伤杂病厥证包括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酒厥、色厥、薄厥、煎厥、尸厥、蛔厥等。3.明清医家对厥证病因病机认识逐步完善,其病因包括有外感六淫邪气、疠气、五运六气变化、七情内伤、饮食失宜、房劳过度、痰饮积聚及外伤失治等。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主要包括有阴阳盛衰、气机逆乱、气血亏虚、湿热郁阻、脾胃虚损、肝气上逆、脾肾阳虚、肾气亏虚。4.明清医家对厥证的治疗,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临证治疗注重辨证,因证施治。对神志昏厥者先急以醒神回厥,后随证用药;肢冷发厥轻症者可缓治其本。明清时期厥证的致病因素多,病变过程中易出现多种病邪相兼、虚实夹杂等情况,辨治难度大,但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仍是气机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其病机核心为“逆”。明清医家在辨证时注重把握其基本的病理机制,临证治疗时以“顺”为法,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厥证,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最终使阴阳气血相顺接,则厥证自除。5.明清医家对厥证与中风,痉厥与瘛疭,厥与痹、痿,厥与癫痫、狂证,产后厥与产后晕进行了区别。6.明清医家对《内经》与《伤寒论》中的寒热厥进行了区别。认为《内经》之寒热厥均为元气虚损病证,属内伤病证,症见手足冷或手足热,治宜补益之法。《伤寒论》之寒热厥为外邪侵袭,属外感病证,以手足冷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寒厥者温之,热厥者下之。7.明清时期温病学家首次提出了体厥、脉厥、痉厥、疫厥,并对其各自的因脉证治进行了论述;在病因病机方面薛雪首次提出湿热致厥理论;在辨治方面吴鞠通运用三焦辨证论治厥证。在治疗特色方面,注重养阴,顾护胃气;强调化痰,调理气机。8.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有:①明清医家指出痰厥、血厥均有虚实夹杂证,丰富了厥证临床辨治的内容;②现今湿热致厥的发病率日益增多,可参考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湿热致厥理论指导治疗;现代医学中多种相关疾病均可参照厥证论治,拓宽了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思维。结论:明清时期对厥证病因病机认识逐步完善,将厥证分为外感与内伤,建立了完整的辨治体系。这一时期温病学家提出了湿热致厥理论,运用三焦辨证辨治厥证,在治疗上注重养阴,顾护胃气;强调化痰,调理气机。明清时期厥证致病因素多,辨治难度大,医家们在临证治疗时,把握其病机核心为“逆”,治疗以“顺”为法,使阴阳气相顺接,则厥证自除。